中暑如果进行扎针,该怎么扎针做

请选择栏目:
当前位置: &&&&&&&&& > 正文
中暑的针灸治疗法
 来源:&&   |
  中暑是指由环境温度过高而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发生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度所致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功能衰退、肾功能不全甚至神经细胞坏死。本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体弱或有慢性疾患者或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  本病在中医属暑病的范畴,《素问。热论篇》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认为凡夏季发生此类证候皆属于暑病。历代医家治疗中暑,皆以针灸为首选,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如《针灸全书》曰:&中暑不省人事,取百会、人中、承浆、气海、中脘、风门、脾俞、合谷、中冲、少冲、足三里、内庭、阴交、阴谷,三阴交&。这些穴位,至令仍广泛运用于治疗中暑。  【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由于在高温或强热辐射下从事长时间劳动所引起,尤其在年老体衰者或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肥胖症等情况下,更易发生。  正常人体体温一般稳定在37℃左右、下丘脑有调节体温的中枢,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占60%以上),其次为蒸发(占25%左右),再次为对流(占12%),只有少量为传导(少于3%)。当周同环境温度超过人体体温时,人体散热就只能靠出汗和肺泡的蒸发作用,长时间依靠蒸发散热导致体液流失,当此仍不足以对抗外界的高温时,则体内会有过量的热能蓄积,进而对人体各系统产生影响:  (1)神经系统高温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注意力不能集中,对外界反应不敏捷,肌肉工作能力降低,动作准确性和协调性下降。  (2)心血管系统& 由于人体散热需要,皮肤血管扩张,血管重新分配,同时心输出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最终可致心功能衰退,输出量降低,输送到皮肤血管的血液量减少而影响散热。  (3)消化系统高温引起血液重新分配,致使消化道血流量减少、胃蠕动减弱、胃液分泌减少而影响食欲。同时由于解渴而大量饮水和出汗使大量氯离了丢失,使胃液酸度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和其它疾患。  (4)泌尿系统出汗过多和心输出量降低,可使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尿液浓缩、出血、尿道刺激症状、尿蛋白等,甚至可发生肾功能不全。  总之,中暑的发生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或有热源的辐射,增加人体热量和影响人体散热,使体内热量蓄积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汗腺功能衰竭,进一步使体内热能蓄积更多,主要引起高热、无汗和意识障碍。在高温环境下患者出汗过多和心血管功能紊乱,引起低血容量和低盐血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虚脱。如仅补充大量水分而补盐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  【针灸作用机制】  针灸对本病的治疗机制,可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1)降低体温体内热能蓄积过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人体散热障碍是本病发生的基本病理环节。临床和动物实验资料表明,针灸具有良好的退热功能。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和加快人体散热。临床运用针刺风府、大椎、曲池、合谷或十二井穴放血,具有明显的镇静、退热、醒脑的作用。动物实验亦证明,针刺发热家兔大椎、合谷可引起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增加,加速散热反应,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等。说明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在针刺后得以恢复,散热反应也得以加强。  (2)改善全身血液分配针刺在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散热的同时,还可调节内脏的血液分配,使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血液流量增加,使消化系统症状和泌尿系统症状得以治疗。针灸的此一作用是通过内脏植物神经而产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针灸在治疗中暑时,都是在解除高热的环境下,以及充分补液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针灸治疗本病从根本上说,只是尽快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  暑为火热之邪,传变迅速,遇身体亏虚、正气不足之人即犯之。轻则暑郁肌表,汗出不畅,热不外泄,出现头晕,头痛、呕恶等症状。重则暑热内犯心包,出现汗闭、高热、神昏、抽搐等。临床一般将本病分为以下四种证型:  1.暑湿郁表  主症:头痛头晕,身热少汗或汗出粘腻,心中懊憹,恶心呕吐,烦渴不止,倦怠思睡而睡不能安,舌苔白腻,脉濡数而软。  治则:清热,解暑,化湿。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公孙,内关,足三里,丰隆。  方义:大椎位属督脉,又为诸阳之会,取之有清热之效,配以手阳明之穴合谷、足阳明之穴足三里,则既清暑热之邪,又可和中化湿。曲池善清卫分之热,丰隆为化湿要穴,辅以公孙、内关有益气扶正,防止暑邪内犯之功。  随症选穴:头晕头痛加风池,呕吐加中脘。  2.暑伤肺络  主症:身灼热,烦渴不解,头目不清,咳嗽气粗,头痛心烦,大便秘结或便溏,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暑泄热,宣降肺气。  处方:膈俞,少府,行间,曲池,肺俞,少商,厉兑,中冲,孔最。  方义:肺俞、孔最、少商可清泄暑热,肃降肺气。曲池、厉兑可加强清热泻火退热作用。膈俞为血之会穴,可凉血解热。心主血,肝藏血,故取手少阴之荥穴少府,足厥阴之荥穴行间可加强凉血清热之功。中冲为手厥阴经之井穴,取之亦可凉血清心。  随症选穴:便秘加支沟,心烦加神门。  3.暑犯心包  主症:壮热无汗,肌肤灼热。面红目赤,口干唇燥,烦渴多饮,神志昏迷,烦躁不安,抽搐,舌红少津,苔黄,脉洪数。  治则:清泄暑热,宁心开窍。  处方:百会,十宣,人中,大椎,曲池,委中,曲泽。  方义:暑为阳邪,内犯心包,致清窍闭塞,神志昏迷,取百会、人中醒脑开窍;曲池、大椎清泄暑热;曲泽、委中点刺浮络出血,可泻营血之暑热。  随症选穴:抽搐加阳陵泉。  4.气阴两伤  主症:烦闷难安,心慌心悸,汗出如珠,面色苍白,呼吸浅促,四肢逆冷,甚则昏迷,舌绛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则:回阳固脱,益气养阴。  处方:关元,气海,太渊,阴郄,太溪,三阴交。  方义:暑热伤气,气不生津而导致气阴两伤,是为中暑之最危重阶段,急灸关元、气海以固脱;再针阴郄以止汗,太渊以生脉,太溪,三阴交以滋阴;全方合用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之功。  随症选穴:神昏加内关。
中医|中西医医师网络辅导班次介绍
中医/中西医医师
教学服务教学材料
36大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助考之星--百万题库软件: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
电话:010-
 |  |  | 夏天是非常炎热的,中暑也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在烈日下工作的人更加容易出现中暑的现象。劳则伤气,暑热之邪乘机侵入导致中暑。如何解决中暑?你们可以试试针灸和食疗。
针灸、食疗治中暑
针灸轻症中暑
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宜将病人迅速置于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衫。先以三棱针点刺双侧太阳,挤去恶血,余穴均施凉泻法,以泄热祛暑。留针至症状明显改善,留针期间亦须间断运针。
针灸重症中暑
肌肤灼热,面红耳赤,渴喜饮冷,口唇干燥,心烦不安甚至神昏谵语,痉厥抽搐,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红而干,脉洪大而数。
先刺水沟,深刺至齿,针尖向上,施以泻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针泻血,余穴亦用泻法,强度宜适当加大。留针至神清搐止,须间断运针。
三花——金银花、菊花、百合花,冲泡成茶,消暑佳品;三叶——荷叶、淡竹叶、薄荷叶,适合冲泡、入汤;三豆——绿豆、赤小豆、黑豆,吃一碗三豆粥,能清热降火;三果——西瓜、苦瓜、冬瓜,清热消暑、凉血解毒、滋肝明目。
如果不小心中暑了,你就可以使用针灸或者食疗来缓解中暑带来的难受感觉。别不在意,试过之后你就知道,效果非常好,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都
精选公众号
ID:shanshiys
终于等到你,宝贝~你肯定不知道这里有一个资深吃货扎堆的美食聚集地,每日推送最全的吃货秘籍,赶紧加入我们吧!
ID:gentleyoga
我们会为您每天都提供最全面的瑜伽知识。教你如何练习瑜伽,如何才让瑜伽帮助到自己。让你轻松瑜伽!
解密高尔夫
ID:jiemigolf
解密高尔夫公众号为您提供最全面的高尔夫资讯及高尔夫教学视频,让您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最专业的高尔夫知识。
ID:taijiysq
太极既能防身又能养身。太极渊为广大网友提供太极拳图谱和教程视频观看,并为您整理各太极宗师们的练拳心得。
每日健康视频
ID:baikesp
每日健康视频每天与您分享养生运动、营养膳食、心理健康、疾病疗养等专业养生信息,与您共走健康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您的位置:
> 中暑怎么办 中医针灸帮你驱走暑气
中暑怎么办 中医针灸帮你驱走暑气
摘要:夏天是非常炎热的,中暑也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在烈日下工作的人更加容易出现中暑的现象。那么中暑怎么办,中医有什么对付中暑的方法呢,接下来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有关驱除暑气的方法吧。
  夏季如果我们长时间的在太阳下或者高温下工作的话,就会导致劳则伤气,这个时候暑热之邪乘机侵入导致中暑。
  中暑依临床表现可分为轻证和重证两类。轻证中暑:症见头昏头痛、胸闷呕恶、高热汗闭、烦躁不安、脉洪数、黄腻。重证中暑:除上述症状外,如为暑热蒙心,尚见神昏喘促、转筋抽搐。如属气阴两伤,则现面色苍白、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猝然昏迷、脉象虚细、质淡白等证候。治疗中暑除了物理降温法和疗法之外,针灸也有极好的效果,下面就为大家分型介绍中暑的针灸疗法。
  治疗中暑除了物理降温法和药物疗法之外,针灸也有极好的效果
  一、轻证中暑
  1、主证: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舌燥,口干烦渴,脉浮大而数。
  2、治则:清泄暑热。
  3、处方:大椎、内庭、曲池、内关、太阳、委中。
  4、方义:大椎泻全身之热;内庭为足阳明之荥穴,&荥主身热&(《难经》),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为清热要穴,两穴合用可泄阳明之暑热;内关通于阴维,阴维之脉行腹里、贯胸膈,清热泄三焦火,故能和胃止呕;太阳为经外奇穴,刺血清热,疏解头部昏痛;委中又名血郄,放血以清血分热。
  5、治法:宜将病人迅速置于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衫。先以三棱针点刺双侧太阳,挤去恶血,余穴均施凉泻法,以泄热祛暑。留针至症状明显改善,留针期间亦须间断运针。
  二、重证中暑
  (一)暑热蒙心
  1、主证:肌肤灼热,面红耳赤,渴喜饮冷,口唇干燥,心烦不安甚至神昏谵语,痉厥抽搐,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红而干,脉洪大而数。
  2、治则:清热开窍止搐。
  3、处方:水沟、百会、委中、十宣;转筋抽搐加阳陵泉、承山、后溪。
  4、方义:暑热蒙心,清窍闭塞,取水沟、百会以醒脑通闭,开窍醒神;委中,膀胱经合穴而属血郄,刺之可泄血分热毒;十宣更有泻热治神、调节阴阳、开窍苏厥之功。转筋抽搐乃热极动风之象,取筋会阳陵泉穴舒筋解痉;承山为止搐缓挛之验穴;后溪,通于督脉而和脑相维系,更有息风镇惊之效。
  5、治法:先刺水沟,深刺至齿,针尖向上,施以泻法。委中、十宣均以三棱针泻血,余穴亦用泻法,强度宜适当加大。留针至神清搐止,须间断运针。
  (二)气阴两脱
  1、主证:大汗、大泻、大失血,气短息促,自汗热粘,心烦口渴,尿短赤涩,大便干结,舌燥,脉细数无力。
  2、治则:补气滋阴。
  3、处方:气海、百会、太渊、复溜。
  4、方义:气海为元气之海,灸之可大补元气;百会为诸阳之会,更能升阳固脱;太渊乃手太阴肺经原穴,本型为中暑之危重阶段,汗出脉绝,取此以滋肺阴固卫阳;复溜是足少阴肾经经穴,可补肾阴振肾气。四穴合用,内补肺肾之阴液,外固欲脱之卫阳。
  5、治法:气海、百会施艾条雀啄法灸,持续下断,直至神志清醒。余穴用针刺,采用补法留针,其间须反复运针刺激。
  上面就是给大家介绍的针灸治疗轻度中暑以及重度中暑的方法,如果病人的情况严重的话,这个时候最好送到医院治疗了哦。
  轻度中暑有妙招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居处劳作,暑邪便会乘机侵入而发病。病人通常会出现高热、口渴、大汗或无汗、面色红赤等症状,中医认为暑为阳热之邪,容易耗伤人体气阴。一旦中暑,应当立即采取急救降温措施,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中暑降温方法。
  擦药疗法
  用风油精把手涂湿或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物理降温
  一般只要脑门、胸口、手臂内侧、腿脚内侧用井水浸过毛巾冷敷即可,若要使患者高温迅速降低可将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在物理降温过程中,必须随时观察和记录肛温,待肛温降至38.5℃时,应即停止降温,将患者转移到室温在25℃以下的环境中继续密切观察。如体温有回升,可再浸入4℃水中或用凉水擦,或淋浴或在头部、腋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并用电扇吹风加速散热,防止体温回升。老年体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发生肌肉抖动反而增加产热和加重心脏负担。可应用其他物理降温方法,多准备井水浸冷毛巾,亦可用酒精擦拭体表,促进散热。
  刮痧疗法
  侧过身子,用犀牛角或水晶、翡翠多次刮背部。或针刺大椎、耳根后、舌尖、舌下出血以泄热。还有一点必须要申明,夏天热感冒,不可用辛温药过于发汗,一旦过汗伤阴,容易转成热射病,内脏随之受损。当然每天早餐时吃几片姜,或者早餐约一小时后喝一杯姜茶,也有一定的通气生津防中暑的作用。若已中暑,已伤阴,则不适合用喝姜茶来治疗,因为姜属于辛温发散之物。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大椎、曲池、十宣、曲泽、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对于轻度中暑患者,一定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否则发展成重度中暑,患者就会出现抽搐、痉挛等症状,容易威胁生命安全。
  突然中暑怎么办
  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症状比较轻,通常会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症状,而重度中暑就比较严重了,患者通常会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肌肉痉挛,冷汗淋漓,脉搏细弱,甚至出现晕厥、手足抽搐等现象。而对于先兆中暑或者轻度中暑的患者,我们可以施以按摩手法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进行急救,但是对于重度中暑患者,则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以免危及生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按摩急救手法。
  首先,患者取坐位,腰微挺直,双脚平放与肩同宽。左手掌心与右手背重叠,轻轻放在小腹部。双目平视微闭,呼吸调匀,全身放松,静坐1~2分钟。
  按揉劳宫穴
  劳宫穴:位于掌心横纹中,当第三掌骨的桡侧,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
  将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劳宫穴上,其余四指紧附手背,适当用力揉0.5~1分钟。双替进行。
  功效:镇静安神,疏通心络。
  掐人中穴
  人中穴:位于鼻下沟的上中1/3交界处。
  将一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指尖放在人中穴上,适当用力掐压0.5~1分钟。
  功效:开窍醒神,疏风清热。
  风池穴: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
  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掐0.5~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掐十宣穴
  十宣穴:位于双手十指尖端正中,距指甲约0.1寸处。
  用一手的拇指指甲和食指指甲,分别掐另一手的五个指头的指尖,每个指尖10~20秒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开窍醒脑,清心泄热。
  合按内、外关穴
  内关穴:位于手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外关穴:位于手背侧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尺桡两骨之间。与内关穴相对。
  将一手中指和拇指指尖放在对侧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两指对合用力按压0.5~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
  功效:安神镇静,和胃理气。
  按揉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将右手中指指腹放于大椎穴上,食指、无名指、小指附于穴位旁,中指用力按揉0.5~1分钟。
  功效:清泄暑热,通络镇痛。
  以上是为大家介绍几个有效缓解中暑症状的穴位,建议各位朋友牢记,如果身边有人突发中暑,也可以派上用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暑的病人通常伴有高热、口渴、大汗或无汗、面色红赤等症状,属于暑入阳明证。暑入阳明,暑病证型之一。《伤寒指掌》卷四,吴坤安谓:&凡大热大渴,干呕唇燥,舌苔黄厚,六脉洪数,此暑邪入于阳明也。黄连香薷饮及益元散;大热、大渴、大汗者,白虎汤。&
  白虎汤
  组成:石膏一斤,碎(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另外,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配伍。如果出现中暑,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患者可以白虎汤配伍人参进行治疗。
  白虎汤配伍人参方药组成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裹,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热病津气两伤证,症见高热烦渴、气短肢软、脉大无力、汗出、背微恶寒。
  患者根据病情还可酌情加入银花、连翘、石斛、西瓜翠衣、六一散等。中暑并不可怕,只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恢复是很快的。
中医药药六方帮你祛除鸡眼
相关标签&: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夏季高温中暑,应该如何救助?_百度知道关于偏方大全
偏方,即单方验方。指药味不多,对某些病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数千年来,在我国民间流传着非常丰富、简单而又疗效神奇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秘方、验方,方书著作浩如烟海。
实用查询大全:
CopyRight &
www.vipch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输液怎么扎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