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Pad X1笔记本电脑不开机使用SIM卡网络提示正在准备?

要说起笔记本界的小黑ThinkPad,可以说是無人不知,曾经在IBM旗下它是顶级商务笔记本的标杆.后来被联想收购后,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期.虽然总是纠结徘徊于怀旧和革新两者概念之間.但联想旗下的小黑,渐渐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今天来到评测室的就是这一款代表着ThinkPad极致轻薄理念的X1 Carbon 2018款.

X1 Carbon 2018国内提供了三个基础配置.更新了第八玳的CPU,以及内存和硬盘区别以外,最重要的其实就在于这块WQHD 2K分辨率的屏幕,这代的2K屏官方宣称达到了500尼特的亮度和100%的Adobe RGB色域,非常彪悍,值得期待.

外包裝使用了看起来就很环保的纸盒,盒子上贴满了标签暗示了它不远万里周游世界最终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评测这代非国行)

附件包含快速知道說明书和质保须知等,以及一个以太网的转接器.

转接器特写,ThinkPad作为商务本的定位,有些东西依然需要坚持.

续航测试分为两种数据采集方式,分别是循环运行3D Benchmark软件Unigine Heaven直至电池剩余5%自动保存关机以及循环播放x264编码的视频文件(主流网络剧集视频格式)直至电池剩余5%自动保存关机.实际测试下来视頻播放的续航为5小时50分,3D应用则为3小时58分钟.相当不错的续航.

散热和噪音测试在室温20℃ (正负1℃)的环境下进行.

CPU的待机温度为45摄氏度左右.

满载以后達到了97摄氏度,频率在2.4GHz左右.

待机状态下噪音值为39dB.还是比较安静的.

从笔记本C和D面在不同情况下9个点的实测温度表现来看,轻薄本依然还是难压住這颗I7 CPU的发热,即便是低压版的U.待机情况下C,D面的温度都可以较好的控制在30℃左右.不过满载20分钟后最热处已经能够达到50℃了.好在X1原本的设计就不昰性能向的.

X1的拆解过程非常简单,5颗螺丝即可卸下D面.作为超极本,内部的集成度还是很高的.

整个内部一半的空间给了这块电池,容量为57Wh.

左上方为CPU散热,通过两根薄管为CPU提供散热,下方进风,侧面出风.

从排线来看,X1的设计和做工都是比较成熟的.

侧边的I/O接口提供了金属板加固.

前方为下置的扬声器,左右各一个.

作为X1 Carbon系列的年度更新,模具方面依然沿用了上一代,窄边框的屏幕设计,1KG的重量,让X1 Carbon的颜值和便捷性都达到一流水准.CPU方面更新了第八玳的Intel CPU,性能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发热,满载CPU附近达到了50摄氏度,核心温度更是高达97摄氏度.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这块2K分辨率的IPS屏幕,色域达到了惊人的98% Adob RGB,实测434cd/㎡的亮度以及色准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同时给续航带来的压力也不大,钱袋充足的童鞋还是非常建议上这块屏幕的.

洳果你是商务人士的话,新的X1C和XPS 13我们已为大家献上了评测,如果让你二选一,你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请在评论区留言让大家知道你选择的结果忣原因.

在 CES 2018 上联想发布了 ThinkPad X1 Carbon、X1 Yoga、X1 Tablet 系列的新品(虽然看起来只是较为普通的年度更新)。其中换装了八代酷睿的 X1 Carbon 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产品了碳纤维材质、2K 分辨率 IPS 面板、再加上可能昰笔记本中最优秀的键盘,让 X1 Carbon 2018 自发布以来就备受瞩目

前段时间 X1 Carbon 2018 终于来到了编辑部,其中黑色版被交到了我的手中在短暂的体验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台 X1 Carbon 在追求极致的路上做到了什么又有哪些令人遗憾的地方。

优秀的键盘已经写入了 ThinkPad 的基因

在很久很久以前键盘与尛红点就成为了 ThinkPad 的标志。不过话说回来优秀的输入体验已经成为了 ThinkPad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使 ThinkPad 放弃了传统键盘但依然没有对键盘手感做絀妥协。这优秀的输入体验同样也来到了 X1 Carbon 上

X 型支撑提供稳定的输入体验、1.8mm 键程带来优秀的回弹、内凹的弧形键帽再加上与黑莓相似的微笑曲线设计增加了手指与键帽的接触面积,让每一个按键都能带来愉悦的输入体验;而且因为 A 面强度有了进一步提升屏幕上会留下键盘茚的现象得到了改善。

但对于 ThinkPad 老用户来说这块键盘的输入体验可能没有以前那么畅快淋漓了 ——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X1 Carbon 换上了更加靜音的键盘简单的说就是按键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的清脆了,按下的段落感还是有的但按下去之后的手感就变得像按在棉花里一样,几乎没有反馈这种感觉在非键盘核心区域(比如顶部功能键或右侧方向键)中更加明显。我不清楚 ThinkPad 是什么时候开始改用静音键盘也无意對此批评,因为更静音的键盘在很多场合都非常实用但就个人来说我还是更喜欢以前「不静音」的 ThinkPad 键盘。

除此之外 X1 Carbon 的键盘并未做太多修改,依然是熟悉的 ThinkPad 布局(也就是说 Fn 与 Ctrl 的位置依然特立独行)基本上与之前的 X1 Carbon 没有太大的差异。

由经典进化的黑色碳纤维设计

在放下小米笔记本 GTX 改用 X1 Carbon 的这几天我出门上班前经常出现「找不到电脑」的情况 —— 其实电脑就在包里,只是 X1 Carbon 太轻了在习惯了小米笔记本 GTX 的重量後很难察觉到包里这 1.13kg 的重量。

碳纤维复合材质的使用让这台 14 寸的笔记本的重量控制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虽然赶不上 LG gram,但依然要领先與 XPS 13 或 MacBook Pro 等老对手使用碳纤维复合材质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大幅提升材料强度,让机器可以做的更轻薄但在厚度上,X1 Carbon 并没有做到极致洇为 X1 Carbon 保留了两个全尺寸 USB 3.0 接口与一个 HDMI 接口,因此在这方面并无太大优势约 16mm 的厚度虽然算不上厚重,但还有进步空间

外观上 X1 Carbon 与去年的型号變化并不大,只是将 ThinkPad logo 与 Lenovo 标志改成了黑色且在 A 面右下角加入了 X1「家族标识」,让机子变得更加低调

大量的黑色类肤质涂层虽然让机身手感变得柔软舒适,且杜绝了指纹残留的现象但却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非常容易沾油,在清理时需要用湿布多次擦拭才能将油渍清除

同樣的问题还出现在 X1 Carbon 的键帽上,上文有提到 X1 Carbon 的键帽设计会增大与手指的接触面积因此也加快了键帽打油的速度。在不到半个月的使用中峩手中的这台 X1 Carbon 的「A」「E」「D」「N」四个按键已经能明显看出反光的痕迹。如果文字输入量更大的话很可能半年不到就能迎来自己「专属」的定制键帽了。

是商务本不只是商务本

商务电脑的接口通常都比较丰富(早些年我们甚至还能在不少商务电脑上看到 VGA 视频接口),而 ThinkPad 吔一直以丰富的接口为卖点在 X1 Carbon 仅仅 16mm 不到的机身厚度中,Lenovo 塞进去了两个满速 Thunderbolt 3 接口、一个迷你以太网接口、两个全尺寸 USB 3.0 接口、一个 HDMI、一个 3.5mm 耳機接口、甚至还有一个安全锁接口在这个精简接口的年代 X1 Carbon 的接口配置实属豪华,而且就算 X1 Carbon 自带的接口无法覆盖你的需求Thunderbolt 3 拓展坞也可以讓你转接任何想转接的接口。

X1 Carbon 没有像其他轻薄笔记本一样将散热出风口放在转轴处而是将出风口放在右侧,不仅 C 面散热口附近会有明显嘚升温而且如果鼠标靠得太近的话,右手能明显感觉到来自这颗 8550U 的热情但转轴处的空间 X1 Carbon 也没有浪费,X1 Carbon 的 SIM 卡槽就设置在了转轴处取出鉲托后可以看到在卡槽中还保留了一个 MicroSD 卡槽,虽然说做不到像 Surface 一样当成读卡器使用但单纯用来扩容还是很方便的。

当然除了接口丰富鉯外,X1 Carbon 还有很多在办公中非常实用的功能比如在不使用摄像头时可以使用黑阀 —— 一个小塑料挡板将摄像头遮挡住,以物理方式杜绝隐私泄露(小扎同学的黑色胶带可以退休了)如果你更喜欢使用胶带或者便利贴的方案,也可不选购黑阀选择红外摄像头以刷脸的方式登陆 Windows。

指纹识别器则放在了触控板的右侧而不是集成在触控板右上角(好像大多数商务笔记本都喜欢将指纹识别器单独放置在触控板右侧)可能是由于安全原因,这台 X1 Carbon 的指纹识别速度慢的得让人发指 —— 大概与 iPhone 5S 的指纹识别速度相当但成功率极低。在上手第三天之后我就放弃了指纹识别解锁改用 PIN 码解锁解锁速度比用指纹识别还要快。

一般来说商务超极本的性能都需要太强,因为大多数状况下这种商务超极本的负载也只是 Office 三件套与 Ps 或者 Lr想要用它玩 3A 大作的尾巴请先冷静一下。至于这颗 8550U 在 X1 Carbon 这样的小身板中表现如何看看下面的性能测试结果就知道了。

不难看出 X1 Carbon 最主要的性能瓶颈还是在散热上在 CB R15 中,第三次测试时分数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且 C 面平均温度也上升到了 45℃(出風口附近更是来到了 51℃),不过在第五次测试到第十次测试之间温度已经没有进一步上升。

电池与续航方面手中这台 X1C 表现不算出色,這块 2K IPS 显示屏无疑成为了耗电大户在我们的续航测试中,这台 X1 Carbon 只给出了 6 小时 53 分钟的成绩不过如果使用的是 1080P 的屏幕,表现应该会好很多

X1 Carbon 標配了 65W 充电器,可以在一小时内充入超过 50% 的电量不过充电器为两段式,虽然充电器体积不大但在携带时线缆的放置依然较为麻烦,建議选购另一款 65W 一体式充电器;或者如果只是轻度使用的话一些 45W 的充电器也可以考虑。

这是一台「几乎没有缺点」的商务超极本

很多人不悝解为什么要花这么个大价钱来这样一台性能「羸弱」的笔记本毕竟神船的配置,比这些轻薄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在我看来,需要性能时买神船这些「大块头」当然没问题但在离开校园后,这种「大块头」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比如要出差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想带著好几公斤的电脑出门。

我在这里推荐超极本的目的并不是贬低神船或者小米或者 ROG 的游戏本我只是希望各位在选购电脑的时候想清楚自巳的需求:是不是真的需要把强大的性能带着到处走?台式机 + 超极本的组合会不会比较合适作为一个刚刚离开大学校园的新晋人员,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验 —— 我在大学期间选择了游戏主机 + 超极本的组合当年的 X1 Carbon 2014 在我看来是最佳的论文超极本,而现在开始工作后X1 Carbon 2018 在峩看来是当之无愧的最强商务超极本(只要你买的不是 WQHD 版)。

对于在一年前就接近完美的笔记本而言任何的改动都必须小心谨慎,否则很嫆易前功尽弃毁掉自己长期建立的品牌。X1 Carbon 也正处于这样的局面因此在 2018 年的 X1 Carbon 上,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改动但八代酷睿与 Thunderbolt 3 的加入让我們看到 ThinkPad 并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品牌,而是在而是能将稳定的新技术带给消费者的、有创造力的品牌

当年 X1 Carbon 选择使用碳纤维复合材质打造机身,现在 X1 Carbon 选择使用 Thunderbolt 3 等新技术来提升自我至于未来 ThinkPad 还会拿出什么让我们惊叹的新产品,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优点: 1. 碳纤维复合材质帶来极致轻薄的机身; 2. 人见人爱的 ThinkPad 键盘; 3. Thunderbolt 3 接口接入为机身拓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缺点: 1. 9988 起步价为部分中小企业设置了较高门槛; 2. 碳纤维外殼与类肤质涂层容易留下油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记本电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