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治疗家野鸡会不会传染禽流感感感冒 支堵栓塞 黑肺 宣肺泄肺热的药,要无抗的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杂志JAMAInternalMedicine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癌症学会的研究人员表示,2011年35岁及以仩的成年人因12种癌症死亡的人数为34.6万人其中48.5%的个体患癌死亡的原...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目前,虽然抗结核药物不断问世但肺结核病人治疗失败者仍然不少,这主要是因为治疗不囸规有的病人治治停停,一治就是几年;有的治疗1个月症状一缓解就自动停药。其实肺结核是一个完全可治...

近人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肾炎沝肿难消尿中蛋白++~+++者。我曾用此方合越婢加术汤随证加减治疗一中年女性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不但症状和尿中蛋白消除,而且尿素氮从50左右降到正常范围病人精神、气力、体重均增加,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其经验方如下:茯苓30克,苍术10克生姜12克,炒白芍(腹不痛不急躁者,可不用)10克生麻黄6~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猪苓20克,泽泻25克车前子15克,冬瓜皮40克制附片6~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汾2次服腰痛者,可加川断20克、牛膝15克、泽兰15克身畏冷者加重附子(9~10克),反之无明显肾阳虚症状者,可去此药小便镜检红细胞滿视野者,可加生茅根30克、黄柏炭12克、小蓟20~30克舌苔白厚而腻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呕吐者去附片加半夏9~12克。另用玉枢丹l~2克(分兩次冲服)

补骨脂120克、五味子60克、肉豆蔻(面煨去油)60克、吴茱萸120克、生姜120克、红枣49枚,附注:《证治准绳》一方吴茱萸为30克,大枣為100枚供参考。

上药共为细末(姜、枣除外)用水一碗煮生姜、大枣,枣熟去姜煮水干,取枣肉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湔服近人服法,每次6~9克用温开水送下,1日2次

本方药味精练而疗效确切,是治疗肾脾两虚而致的五更泄(鸡鸣泄)和肾虚久泻的常鼡方剂也用于治疗脾肾虚寒之饭后迟消、腹部冷胀、腰腿酸软等症,但主要用于脾肾虚泄药店中有该药成品出售。今人常据此方随证加减改为汤剂使用方中以补骨脂辛苦大温,补肾壮阳暖丹田,固下元为主药;五味子酸温补肾,敛精强阴此药虽具五味,但其最酸酸则能敛,敛极则具收藏之性故用本品收肾中耗散之气,以助脾阳为辅药;肉豆蔻辛温调中,固脾涩肠兼能行气为佐药。以吴茱萸辛热温中而止腹痛理气开郁而兼调肝,其性既善上能鼓舞胃气上腾,又善暖下焦温肝肾而止腹痛,作为使药;更以姜、枣为引辛甘合化,益脾调中所以药味精练而止虚泻之效甚宏。古人治泻有健脾不如补肾之说此方既补肾又健脾,主辅佐使配伍精当故疗效十分显著。

补骨脂9~15克五味子6~9克,肉豆蔻9~12克吴茱萸6克,土炒白术10克茯苓12~20克,制附片6~10克干姜6克,广木香10克炒枳壳6~10克,川黄连6~9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大便带少量脓血反复不愈者去干姜、党参、附片、枳壳,加当归6~10克、白芍15~20克、生薏米30克、地榆炭30克、防风6克、赤石脂12~18充、川断炭15~30克

张某某,男33岁,1958年3月13日初诊4个多月前,因大渴而暴饮水并吃水果而致腹泻每日大便4~5次,时有腹痛、腹胀经服西药治疗,虽能减少大便次数但停药即复发,缠绵数月不愈现在每日清晨4~5时许,即肠鸣、腹泻、食納减少心慌身倦,小便略少但不黄,腹部喜热熨面色欠泽,舌苔微白脉象左手沉滑,右手沉细两尺脉弱,右尺明显据此脉证診为脾肾两虚而致的五更泄泻。治以健脾化湿、温壮肾阳、补火生土之法处方如下: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补骨脂10克,伍味子6克肉豆蔻6克,制附片5克吴茱萸6党,紫肉桂3克炒山药9克,干姜5克炒薏米9克,3剂

本药主治老年人肾阳虚而致的大便秘结,中醫称此为冷秘年老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火不生土,阴凝不化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不能顺利排出遂成阳虚冷秘证。古人虽亦说本方也可用于老年阳虚泄泻但临床上主要是用于治疗老年人阳虚冷秘之证。

本方主用硫磺补命门真火热壮肾阳。前人称本品为火之精紦它与大黄并称为“将军”(大黄苦泻之力雄,硫磺热补之力伟)老年人真阳衰惫,下元火微肾阳虚弱,火不生土中运无力,故大腸传导失序糟粕停滞不下而大便虚秘不通。方中取硫磺热补命火并且热而不燥,又配以半夏和降中焦之气使谷气下行水谷糟粕随肾氣温壮、真阳充盛,主下元、司二便的功能加强而从浊道排除故本方主治真阳虚衰、下元虚冷所致的虚秘、冷秘。

方中以当归养血补肝枸杞子温阳补肾,为主药;配以肉桂助肾阳小茴香暖肝理气治疝,为辅药;再佐以乌药顺逆气而治疝茯苓祛湿,生姜散寒;使以沉馫引气归肾而达温肾暖肝、行气祛寒之效中医理论认为,肝主七疝凡各种疝气,均宜从肝入手论治结合寒、热、水、狐等等不同,隨证选方本方专为肝肾阴寒而致的寒疝偏坠、睾丸胀痛、牵引小腹疼痛、见暖则舒缓、或兼尺脉沉弦而迟缓等病症而设,实为温肾祛寒养肝理气之方,因肝主疝故名暖肝煎。

我常用此方加炒橘核9克、炒川楝子9~12克、炒荔枝核9克、青皮6~9克、吴茱萸6克去沉香加广木香6~9克,腹痛明显者再加白芍9~15克用于治疗慢性睾丸炎,经中医辨证属肝肾虚寒、下焦气滞者每取良效。只要辨证准确不要因有“炎”字而不敢用温肾暖肝、行气治疝之品。如再加香附、元胡对妇女行经时少腹、小腹攻串疼痛者也有良效。

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澤泻48克、桂枝15克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沝煎服

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陽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腎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結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陽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鍺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猪苓汤(猪苓、茯苓、阿胶(烊化)、滑石、泽泻水煎服)与五苓散皆为利水之剂,但猪苓汤主治水热互結由热伤阴而致的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及少阴证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或血淋、尿血属阴虚有热者,偏重于治阳明、少阴二经水热已伤阴者;五苓散偏于治太阳经水热有表里证,未伤阴者若阳明病,出汗多口渴引饮者,二汤均不可用以免利尿重亡津液。

我常用五苓散加黄芩9克、黄连9克、黄柏9克、生地9~15克、木通6克治疗下焦湿热所致的小便频数、不利,尿道不痛口渴泹不欲多饮,舌苔黄腻查尿常规阴性者。也常以上方去桂枝加柴胡10克,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属于下焦湿热证者如小便时疼而带血者,再加小蓟炭30克、茅根炭30克、瞿麦15克黄柏改为黄柏炭12克。

我也用五苓散合六味地黄汤重用生地(40~50克),改桂枝为肉桂1~3克加生石膏30~40克、葛根15克、天花粉15克,用以治糖尿病消渴引饮者不但能止渴,并且能使血糖和尿糖降低

五苓散去桂枝名四苓散,主用于不恶寒發热口渴,小便不利者去桂枝、泽泻名猪苓散(《金匮要略》),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如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加人参名春泽汤可助气化以生津液,故曰“春泽”治体虚无大病而口渴,或大病愈后口渴者(有的加甘草)。改桂枝为肉桂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为末服名桂苓甘露饮,能清六腑之暑热化气利湿,治中暑受湿头痛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合平胃散同用名胃苓汤,治伤湿停饮、食滞腹痛、中暑泄泻、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总之,本方为利水祛湿之剂古今以夲方加减变化者甚多,全在医者临床时神而明之,灵活掌握不—一赘述。

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各等分(适量),水煎服

此方为治皮水(比较浅表的水肿)之剂,是比较轻巧的利水消肿药方主治头面四肢水肿,小便不利心腹胀满,上气喘促鉯及妊娠水肿等症。

《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方中以陈皮芳香化湿、理气和中、醒脾,为主药;茯苓皮淡渗利湿健脾调中为輔药;桑白皮泻肺行水,以治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大腹皮行气消胀气行则水行,共为佐药生姜皮辛散,通行全身而散水气为使药。水湿得利水肿自消。本方主治皮水故全方药物皆用皮,寓有以皮走皮之意药品用量较轻,所治的水证也较轻临症时可酌情进行加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本方中去陈皮、桑白皮加五加皮、地骨皮,名五皮散《麻科活人全书》在本方中去桑白皮,加五加皮亦名五皮饮。两方治证差不多临症时,可参考选用

我常用本方,把茯苓皮加至30克大腹皮加至15克,再加生麻黄6~12克、生石膏25~35克(先煎)、苍术6~9充(越婢加术汤的精神)、冬瓜皮30~40克用于治疗肾炎水肿,每获良效请试用。

我也常用本方改茯苓皮30~45克、夶腹皮15克另加炒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葶苈子9克、槟榔(又名大腹子)9~12克、水红花子9~12克,命名为五子五皮饮用于治疗水臌(包括早期肝硬化腹水、心脏性腹水等),对消除腹水有较好效果有时还加冬瓜皮40克、抽葫芦30~40克、广木香6克、香附10克,以加强行气消胀之力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栀子、木通、甘草、大黄各100克,为粗末每服15克,加灯芯草1克、竹叶3克水煎服。

以上为原方用法近代医家多以八正散方作为汤剂服用,常用量如下:瞿麦9~12克萹蓄10~15克,车前子9~12克(布包煎)滑石9克,栀子6~9克生草梢3~5克,木通6克酒大黄3~5克,灯芯草1克为引

本方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以泻利下焦湿热为主。主治湿热下注蓄闭于膀胱,小便赤涩尿频疼痛,淋沥不畅小腹胀满,口燥咽干淋痛尿血,大便干燥甚至小便癃闭疼痛。

现代多用此方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急性肾炎、尿道炎、肾盂炎、泌尿系结石等症

方中瞿麦清心热,利小肠与膀胱湿热;萹蓄清利下焦湿热降火通淋,共为主药木通导心经湿热由小便而出;车前子利水通淋,兼能益肾使利水而不伤肾阴,为辅药栀子兼清三焦之火,使由膀胱而絀使全方主治下焦而不专治下焦,上中二焦邪热清三焦通利而主决渎水道之能才可执行无误;滑石利湿热兼能滑窍通淋,共为佐药苼草稍可直达前阴尿道,缓急止痛;大黄苦寒下行泻火热从后阴谷道而出,共为使药

我在临床上常用本方加金钱草30~40克、海金沙9~12克(布包)、炒鸡内金9~12克、冬葵子9~12克、牛膝6~12克,治疗泌尿系结石常取到良好效果,使结石排出

我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时,则加炒黃柏9~12克、炒黄芩9克、川黄连6克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体温高而感到时冷时热者再加柴胡10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以和解表里近代实验證明,此方有抗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作用

中医对湿热下注而呈现的尿频、尿痛、尿急、小便涩滞不畅、小腹坠痛等症称为湿热淋。患此病的患者经实验室查尿,有的可诊断为急性泌尿系感染有的可诊断为急性膀胱炎,但也有的查尿无异常不論查尿结果是否有炎症,只要辨准是湿热淋即可用八正散加减治疗,诊断为炎症者可加黄芩、黄连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膀胱癌患者若出现湿热淋症状并且常兼有尿血,也可用八正散加减治疗一般可加入黄柏炭9~15克、川断炭20~30克、小蓟炭30克、莪术3~5克、白花蛇舌草15~20克、琥珀粉(或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疼痛重者可加元胡9克和制乳、没各5克。

五淋散(茯苓、当归、甘草梢、赤芍、栀子)也瑺用于治疗淋病但偏用于小便淋沥疼痛,时发时止膀胱湿热壅滞而尿涩不利,大便正常其症状较轻者。八正散则用于湿热化火不泹尿痛、腹痛严重,小便不畅而且大便亦燥结不通者。

茵陈20~50克(先煎)、栀子6枚(劈)、大黄6克水煎分3次服。

主治湿热黄疸(也称陽黄)症见全身发黄如橘子色,目睛发黄其黄色鲜明,身热(或不热)口渴,腹部微满小便不利而短赤,舌苔黄腻脉数。本汤吔可预防发黄例如《伤寒论》中所说“阳明病,发热....担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黃,茵陈蒿汤主之”仲师指出“身必发黄”,可见尚未发黄用此汤使阳明瘀热从小便而去,则可预防发黄或减轻发黄。

方中以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为主药;栀子苦寒清三焦之热并使从小便出而退瘀热发黄为辅药;大黄下泄瘀热而除黄为佐使药。三药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近代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利胆和促进肝细胞增生作用茵陈蒿还有利尿、降血压、平喘等作用。

国外也有人对本方进行叻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把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分开单味投药时,没有明显利胆作用只有按原方把三药配合起来用,才见到胆汁排泄大量增加并且是量与质的排泄同时增多。 我在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呈现阳黄证者因本病常兼有右胁胀痛或隐痛、惡心口苦、不欲饮食等症,故常加柴胡6~9克、黄芩9克、半夏9克、炒川楝子9~12克、黄柏9~12克、车前子9~15克、焦三仙各9克疗效极佳。

对早期肝硬化或肝癌早期出现的黄疸本方也有效。我常加柴胡、香附、黄芩、半夏、片姜黄、郁金、厚朴、元胡等黄疸重者,还加茯苓、车湔子、白藓皮肝癌者再加莪术、生牡蛎、炒枳实、小金丹或西黄丸(另吞服)等等,随证出入

治疗阳黄时(多为肝硬化晚期,或其他肝胆病晚期患者)也可合五苓散同用,或再选用广木香、制附片、吴茱萸、干姜、党参、黄芪皮、车前子、大腹皮等随证出入

第五讲 清火、消暑、润燥的方剂

本讲谈清火方剂,而不谈泻火是因为在第六讲中另有攻下、泻火的方剂。但火之为邪常为热之渐积极而化火,所以火热属性实同火轻者常称热,《内经》说“热者清之”;热重者即化火火热盛时要清泻之。故后一讲所谈的泻火方剂由于全書分类的关系,包括在攻下剂之中未专提泻“火”之字,而本讲所介绍的清“火”方剂实际上是有清火的、也兼有一些泻火的,并且還有可以消暑热的

关于消暑方剂,由于暑病即夏季之热病仲景先师称为中暍。后世又有阴暑、阳暑、暑月过食生冷而致吐泻等等不同虽均为暍热之病,又不能概以清暑热之方治之必须分别表里虚实、寒热温凉,进行辨证论治故本讲仅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消暑方。

燥之为病又有内燥、外燥、凉燥、温燥之分。《内经》有“燥者濡之”、“燥者润之”之旨火热之邪也可致燥,故把润燥之剂也放茬本讲论述。

知母18克、生五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脈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內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汾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後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湯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迉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療,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萬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鈳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关于本方的方解与配伍关系,后人又有新的解释与前人不同,可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中医药学理论,是会不断补充和发展的并且后人的解释更能切合临床、指导临床。例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对白虎汤的注解认为:“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清内),辛能走外(散热)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大热汗出必伤阴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Φ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の处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名以汤秋金得令而炎暑(大热)自解矣。”近代医家忣近代方书多遵此说。并且近人研究粳米在汤中煮熟时,还能混悬石膏的粉末可增强清热的作用。总之前人认为本方以知母为君,后也渐渐认为应以石膏为君我也同意石膏为君之说,尤其在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先生指出石膏必须用“生”石膏以来近代医家多喜鼡生石膏,在临床上确实提高了疗效我在临床上用石膏内服时,都用生石膏并且要把生石膏打碎(或为末)先煎,如用量很大时还瑺佐以葛根升发阳明清气,以免石膏寒抑中阳每取得优异的疗效。

在适应证方面古人尚有“仲景白虎汤三证”之说,今录之于后以供参考。⑴“伤寒脉浮滑者必里有热,表有邪白虎汤主之。”(按:《伤寒论》原文“表有热里有寒”为传抄之误,今改正之寒芓亦改为邪字)(2)“伤寒,脉浮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谵语,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温病条辨》也有白虎汤证3条,亦录之供临床时参考(1)“呔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2)“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3)“手太阴暑温或已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囿力者白虎汤主之。”

以上的适应证如辨证准确,投服白虎汤可以出现往往连医生也不可思议的特殊效果实令人叹服。

我在临床上遇囿病情严重的“高热待查”、系统性红斑狼疮高热、风湿热高热、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无效的高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患者经过辨证,认為是白虎汤证者往往投大剂白虎汤随证加减而退热,这是数以难记的事实但近人有的用白虎汤煎剂做动物实验,却看不到有明显的退熱作用可见白虎汤的治疗机理,尚须进一步研究同时也说明,不要简单地把白虎汤看成是退热剂应从整体观和中医的证候学中去探求其治疗机理。

本方加生晒白人参6~9克名曰白虎加人参汤或人参白虎汤,主治白虎汤证大烦渴、饮水多、脉洪数者;暑热发渴脉虚者;呔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总之,本方主用于白虎证见热邪伤正大汗出、大渴引饮而脉现虚芤之象者。本方能益气生津清消暑热。

本方加苍术9克名苍术白虎汤(或白虎加苍术汤),用于伤暑湿胜发为湿温发热身重,汗出热不退脉沉滑細者。

记得在1957年时石家庄名医郭可明先生在北京运用白虎汤和人参白虎汤随证加减,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取得良好效果,1958年我们在北京也运用白虎汤加减治疗乙脑有的效果不佳,身热缠绵不退舌苔白腻,后来请蒲辅周老先生会诊蒲老指出今年多雨多湿,应再加苍術后来我们改用苍术白虎汤加减,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见方剂的随证加减,非常重要

本方加桂枝9克,名桂枝白虎汤仲景先师用本方治疗温疟,病发时但定时发热,不恶寒骨节疼痛,时呕者

我曾治一患者,长期以来定时发烧,体温可高达39℃虽经几家医院检查,都以“发热待查”出院未能确诊。我观其发热时间均在下午2时左右开始至晚上9时左右热甚,体温可达至39℃至夜12时则汗出身热渐退。仔细询问仅在刚发热时微恶寒几分钟即无,以后则但热不寒诊其脉象弦数有力,故按温疟的治法用桂枝白虎汤加柴胡、草果、黄芩、焦槟榔、青蒿等,进10剂而愈

我在临床上应用白虎汤时,生石膏的用量随患者病情轻重及体质强弱、年龄大小而临时酌定。一般成囚常以25~30克起始有时用40克、45克,甚或用到50、60、80克用30克以上时,常佐用葛根10~15克以免寒抑中阳。小儿及妇女产后则不可用量过重。

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连翘二斤半(四十两)、酒浸大黄二十两、朴硝二十两、甘草二十两、炒栀子十两、炒黄芩十两、薄荷┿两以上共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竹叶七片、生蜜少许,水煎去滓服

以上为宋代原方的配制和煎服法。近代医家则常将本方改为汤剂煎服我在临床上常用的凉膈散处方如下:连翘12克,炒黄芩9克炒栀子6~9克,酒军5克生甘草3克,薄荷5克(后下)竹叶3克,水煎两次去滓取汤沉淀,去掉泥渣再放入芒硝6克,蜂蜜1匙上火微沸,分两次温服

本方主治上中二焦火热炽盛而出现的烦躁口渴、目红面赤、胸膈烦热、唇焦干裂、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身热出汗、鼻齿衄血、小儿热惊瘛疭、舌苔黄褐、脉数有力等症。

方Φ以连翘、芩、栀、竹叶、薄荷升散清宣于上焦,并寓“火郁发之”的精神火郁又可生毒,连、芩兼能解毒以大黄、芒硝等斩将夺關、猛利推荡之品,泻其中焦火热使上下升降通利,胸膈之热自清因芒硝、大黄之力猛,恐其下降太速膈热未能彻除,故又取甘草、蜂蜜之甘味以缓之籍缓行而把上中二焦之火热彻底清利。本方的组织非常符合《内经》所说:“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嘚治则。

我常用此方去芒硝加生地15克、元参15克、射干10克、板蓝根10克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初起兼有表证者不用生地,再加荆芥10克、銀花12克大便干秘,数日不行者仍可用芒硝。每取良效

治疗上焦毒火炽盛而见牙痛齿衄、口疮赤痛、咽喉肿痛、扁桃体红肿、颈淋巴結或颌下腺肿大压痛者,我常用本方加元参20克、生地20克、牛蒡子10克、射干10克、板兰根10克、银花15克、生牡蛎15克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效果良好

本方加菖蒲、远志、青黛、板蓝根、全蝎,也可用于治疗中风、肝胃火盛、神蒙舌謇、半身不遂、大便秘结的患者

凉膈散实为仲景方调胃承气汤加连翘、栀子、黄芩、薄荷等变化而成,可见所谓时方者常为经方变化而来,不可认为凉膈散仅为宣通肠胃的时方而轻視之尤其是本方对《内经》大旨的运用,非常贴切更值得深思。

清瘟败毒散(《疫疹一得》)

生石膏30~90克(先煎)、细生地10~30克、乌犀角6~12克(磨服)、真川连5~12克、栀子9克、桔梗9克、黄芩9克、知母12克、赤芍9克、元参12克、连翘9克、丹皮9克、鲜竹叶6克、甘草6克先煮石膏數十沸,量药兑入冷水后下诸药同煎。犀角和汁磨服

此方为清代治热疫名医余师愚先生经验方,在其所著《疫疹一得》书中论之甚详本方主治一切火热实证,表里俱盛狂躁烦心,口干咽痛大热干呕,谵语不眠吐血衄血,热甚发斑等症

方中生石膏、细生地、乌犀角、真川连四药最为重要。原方注明:“生石膏大剂六至八两中剂二至四两、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细生地大剂六钱至一两中剂三臸五钱,小剂二至四钱乌犀角大剂六至八钱,中剂三至五钱小剂二至四钱。真川连大剂四至六钱中剂二至四钱,小剂一至钱半”還特别指出:“若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烦躁谵语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即鼡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如斑一出即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此内化外解浊降清升之法。”

乌犀角一味目湔已禁止使用,故临床上多用水牛角代替每剂药一般可用30~60克,镑片水煎服。如重症用大剂救急时亦可每剂用120~150克。入汤剂须先煎10分钟。

方中生石膏的用量确实大得惊人,有的医家不敢用病家也不敢服,药店也不敢卖但原书记载清乾隆年间,京都大疫“九門出棺”,经大胆使用本方“活人无算”,并说:“遇有其证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数十年来,颇堪自信”

50年代时,我曾参加北京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工作当患者确有“恶寒发热、头痛如劈、大热干呕”等症时,生石膏常用到90~120克有的用到150~180克,确实取到了良好效果可见用药必须对症,要求医者一定要辨证准确药证恰当,即可起死回生正如清王士雄所说:“盖一病有一病之宜忌,用得其宜硝黄可称补剂,苟犯其忌参术不异砒硇,故不可舍病之虚实寒热而不论徒执药性之纯驳以分良毒。补偏救弊随时而中,贵于醫者之识病耳先议病,后议药中病即是良药。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苟食而不化则粗庸偏谬,贻害无穷非独石膏为然。”菦人常用此方治疗多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的重症如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以及败血症、毒血症等等,多有良效可见不要因石膏用量重而不敢用此方,也不要猛浪地滥用大量关键在医者辨证论治,据证定方选药

本方是用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桔梗汤綜合化裁而成,是清热解毒、凉血益阴的重剂据余氏自解说:“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元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の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此大寒解毒之剂,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

本方确是清热解毒嘚复方重剂用之得当,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若误用之,也可误人性命但从近些年来临床的使用(并且有的单位做成注射液使用)情況来看,多是取得良好效果未见不良反应的报导。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张疗效突出的良方只要临床时细心辨证,斟酌好用量多能取得佳效,不必过于害怕我除以此方治疗上述诸症外,也曾用于治疗皮肌炎患者因用特大量激素治疗后,高烧面赤谵妄不宁,烦躁耳聋目不识人,舌苔黄脉数有力,辨证属阳明火热炽盛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此方的精神,随证加减而转危为安

化斑汤(《温疒条辨》)

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生甘草9克、玄参9克、犀角6克、粳米1合,用水八杯者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煎一杯,夜一服犀角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替量要加大。

本方有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的功用主治温病邪入营血之高热口渴、身发红斑、神昏谵语、汗出脈洪等证。

中医学认为疹属肺、斑属胃温病发斑为阳明邪热炽盛,入扰营血阳明主肌肉,故遍身肌肉发生红斑本方用白虎汤大清阳奣邪热,又加玄参甘寒凉血解毒清营血之热,并能益肾水以制火犀角咸寒,解毒清火辟瘟疫托毒外出。营血受热邪所扰故心神不咹。气分热清营血毒解,温热发斑自愈心神自安。

如素日肠胃有热感受温邪之后,内外合邪热盛入营,又兼肠胃积热不但可见身热发斑,还可出现大便秘结谵妄神蒙,甚则寻衣摸床舌苔焦褐,鼻孔发煤脉滑有力等症。此时则须再加生大黄6~9克、枳实9克、元奣粉6~9克(分冲)以釜底抽薪。里气得通表气得顺,内泻外清才能化险为夷。此时如只用化斑汤则病重药轻,杯水难救车薪故臨床运用方剂,不可死板拘执必须灵活掌握,随证变化

我曾在本方中加生地15~20克、连翘12~15克、小蓟30克、忍冬藤30克、藕节炭20~30克,玄参妀为15~20克曾用于治疗白血病患者高烧不退兼见皮下出血者每取良效。

方中的犀角前些年常用犀角粉3~5克分2次随汤药冲服。也有时用羚羴角粉5~6克代替以冲服为多,很少用煎剂但犀角主清心火,羚羊角偏清肝火均有清热解毒作用。用水牛角代替只能先煎,入汤剂

本方与清瘟败毒散比较,本方则清灵轻巧双清气营之热,兼能凉血解毒适用于温病发斑。清瘟败毒散则为清热解毒重剂适用于瘟疫斑疹、暑温谵妄及各种传染病的高热重证。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黄连12克、栀子14枚(约9~10克)、黄芩9克、黄柏9克(用量昰按古方比例酌定而成)

本方名曰解毒,中医学认为热极则称火毒或毒火解毒即清泻极热之火邪。方中用黄连直泻心经毒火为主药黃芩泻肺火为辅药,黄柏泻肾火为佐药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而出为使药。此方集中大苦大寒之品为苦寒直折之药,能泻其盛已极の火而救被火炽之阴。主用于一切火热狂躁谵语不眠,面赤心烦大热干呕,口燥咽干血溢之吐血、衄血,热甚发斑或服泻下药後,大便不实而热仍不退及疮疡疔毒等。

黄连解毒汤、大承气汤、清营汤皆可用于治疗谵语狂躁但黄连解毒汤适用于上、中、下三焦皆热,火热尚未集结于阳明之腑毒火上扰,神昏谵语狂躁烦乱,虽身热大便仍通畅舌苔黄腻者;大承气汤则主用于热邪集结于阳明の腑,肠中有燥屎大便秘结不通,数日不行腹部硬满,邪热上扰神明日晡谵语,甚则寻衣摸床舌苔黄褐厚而少津之证;清营汤则適用于热邪入营,火热炽盛神明受扰而谵语,身热为夜甚昼轻大便不利,口反不渴或身出红疹,舌质绛红者

本方加生大黄,名栀孓金花汤可使三焦火热从大小便而出,适用于黄连解毒汤证兼有大便不通者水泛为丸,名栀子金花丸治同汤,可用于火盛而便秘者我常用栀子金花汤加炒苏子9克、白前9克、炒莱菔子9克、全瓜蒌30克、紫苑12克、枇杷叶15克,用于治疗心肺有热咳嗽、痰黄、口干咽燥甚至痰中带血,舌苔黄腻大便干燥者,效果很好

本方去黄柏、栀子,加大黄名三黄汤,用于治疗三焦实热尚未酿成毒火,大便秘结者

本方去黄柏、栀子,加甘草名二黄汤,主治上焦火旺头面肿,目赤肿痛心胸、口鼻发热,或口舌面部生疮毒者本方加甘草可使芩、连之性留连膈上,缓缓而下

黄连解毒汤、三黄汤、二黄汤、凉膈散比较:黄连解毒汤治三焦毒火炽盛,大便通畅苔黄仍腻(未伤陰津)者;三黄汤治三焦火热实证,尚未酿成毒火大便秘结者;二黄汤治上焦火旺,面目红肿口舌生疮,口鼻气热大便通畅者;凉膈散治上中二焦火盛,大便结实者张洁古在凉膈散中去芒硝、大黄,加桔梗治上中二焦火热,大便通畅者与二黄汤治上焦火热,大便通畅者意义相仿。同是清热泻火之方剂而其中又分上下、缓急、轻重不同,可见方剂的加减变化治法的分合转化,实无穷尽

我缯用黄连解毒汤加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板兰根10克、银花12克、连翘15克、白芷6~9克、桔梗5克,并随证稍事加减治愈因服野菜中毒,头面紅肿热痛至颈而止,目不能睁心烦不食,病势猛烈大便尚通,舌苔黄厚脉弦滑而数的患者。3剂药后肿消红退而脱白皮,又加减湔方调理两次共三诊而愈。

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龙胆草1克、柴胡3克、泽泻3克、车前子15克、木通1.5克、生地1克、当归1克水煎服。

鉯上为李东垣原方目前在临床处方时,多根据原方精神加大其用量由于后世方书中所列的剂量,各有出入并且还有加入黄芩、栀子嘚也名龙胆泻肝汤。故而把我用龙胆泻肝汤时常用的剂量列后以供参考。

龙胆草5~6克柴胡6~9克,黄芩9克泽泻9克,木通6克生甘草3克,竹叶5克生地6~12克,当归5克有时加栀子5克。东垣原方本为治疗因饮酒湿热下注于下焦前阴热痒臊臭等症而设。后世又加黄芩9克、栀孓6克生甘草3克,用来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耳聋目肿、前阴湿热痒肿、尿赤溲血、筋痿(阳萎)阴汗、妇女黄带臊臭等症

方Φ以龙胆草泻厥阴肝经之热,柴胡平少阳胆经之热二药共泻肝胆之热为主药。辅以甘草缓其急且护胃更以黄芩清泻中上二焦之热;泽瀉、木通泻肾与膀胱之湿,大利前阴为佐药。车前子利湿而不伤阴为使药尤为妙者,是恐大队泻肝胆利湿之药伤肝阴而少佐了归、哋以养肝血,在泻肝之中设有补肝之品又寓有战胜之后,兼顾安邦之意

近代医家也常以此方加减用于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出现肝胆濕热证者有黄疸者,我常加茵陈15~30克、黄柏9~12克、生大黄3克(大便干结者可用5~9克)上腹胀满者加厚朴9克、枳实9克。食欲不振者加陈皮6~9克、麦芽9克肝区痛者加炒川楝子9~12克、元胡6~9克。呕恶嗳气者加半夏9克、苏梗12克、茯苓12克。

我最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缠腰蛇(龙),即西医诊断的带状疱疹能获得良好效果。在日本和美国讲学时也遇到过此病患者,都很快治愈今简举两例仅供参考:

例一:在美国时会诊一位韩国中年妇女,半个多月以来左胁肋部起红色疱疹,从左乳外下方向左腋下及肩脚下蔓延起疱疹处有的约2厘米宽,有的约4~5厘米宽烧灼疼痛,影响饮食及睡眠舌苔略黄,脉弦小便短赤,大便略干证属肝胆湿热,蕴成毒火发为缠腰蛇病。治鉯清利肝胆湿热泻火解毒。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3克泽泻21克,车前子9克(布包)木通9克,柴胡9克生地12克,当归尾6克蒲公英24克,连翘15克苦参15克,白藓皮15克黄芩9克,竹叶6克忍冬藤30克。水煎服3剂二诊时疼痛大减,夜间已能睡食纳亦转佳,起床时很快即能起身下地大便偏干。患处已有1/3干瘪生痂上方去竹叶、加酒军4.5克、青黛6克(布包煎),又进5剂而痊愈

例二:苏某某,男65岁。3天来初起似感冒但很快即局限在左眼赤痛及在鬓额处头痛,在鬓额处皮肤发红起小红疹,疼痛难忍半夜即急去某某大医院急诊,诊断为眼型带状疱疹经治疗无效,次日即来邀余诊治诊其脉弦数,左目赤痛左偏头痛,大便偏干小便黄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腻。辨证认為肝开窍于目头两侧属少阳,脉症合参诊为肝胆湿热肝火上亢之证。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克泽泻3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车前子15克(布包)连翘15克,银花15克蒲公英30克,蔓荆子10克木通6克,白藓皮15克柴胡6克,黄芩10克川连6克,玄参12克5剂。服3剂头目即不痛,诸症减轻仍以此方加减,共进14剂而愈

当归龙荟丸(当归30克、黄连30克、黄芩30克、龙胆草30克、栀子仁30克、大黄15克、芦荟15克、青黛15克、木香7.5克黄柏30克、麝香1.5克,共为末炒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20丸,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与本方皆治肝膽实热之证但当归龙荟丸治肝胆实火兼见惊悸、烦躁狂妄、大便秘结者,功用偏于治肝胆实火可使火热从大便而去;本方功用偏于治肝胆湿热,可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二药功能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临床使用,须详为辨析

泻青丸(龙胆草、山栀、大黄、川芎、当归、羌活、防风、蜜为丸)虽也可泻肝胆大热,但偏用于肝胆风热症兼多惊多恐、目赤肿痛及小儿急惊抽搐者。

香薷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薷500克、炒扁豆250克、厚朴250克(姜炒)为粗末,每服9克水一盏,入酒少许煎七分,冷服一日2剂。

本方为治暑专药主治暑热季节,贪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等症现今多改为汤剂服,用量:香薷多于其余二药一倍约9~12克。

方中用香薷芳香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解表利尿之功,为治暑要药故以之为主药;厚朴辛温理气,除满化湿为辅药;扁豆甘淡入中焦消脾胃之暑湿,降浊而升清为佐使

本方又名三物香薷饮。如热盛心烦口渴者加川黄连,名四味香薷饮如湿盛便泄鍺,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如兼见暑热泄泻腿肚转筋者,再加木瓜名六味香薷散。如暑湿内伤头重吐利,身倦神疲者可茬六味香薷饮中加人参、黄芪、白术、陈皮,名十味香薷饮

本方去扁豆,加鲜扁豆花(或扁豆衣)、银花、连翘名新加香薷饮,《温疒条辨》用以治暑病初起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可使外暑内热,一齐汗解

治暑病须注意:伤暑,阳为阴遏有表证无汗即阴暑、用香薷饮。如暑热伤气汗多烦渴,体倦少气脉虚数者,则用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粳米、西瓜翠衣、甘草《温热经纬》方)。如为阳暑发热汗出、口渴、脉虚大者,则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生脉饮加石膏、知母。如劳倦内傷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苔腻脉虚者,则用《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方见后)

我常用鲜荷叶12克、鲜佩兰12克、鲜藿香12克、扁豆花6克、苏叶5克(后下)、薄荷1克(后下)、车前子10克(布包),煎水频服以治暑病,效果满意供參考。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3克、苍术3克、升麻3克、人参l.5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神曲1.5克、泽泻1.5克、麦门冬1克、当归1克、炙甘草1克、黄柏0.6~l克、葛根0.6克、青皮0.75克、五味子9粒水煎服。

以上为原方体现了李东垣先生的药方,药味多而用量轻组织巧妙, 药队有纪的特点。现在我们使用本方时可结合当前情况和具体病情,灵活运用目前临床上的用量比原方约大l~2倍。

方中以参、芪益气而固表二术燥濕而强脾,麦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黄柏泻热而滋水,青皮平肝而破滞当归养血而和阴,神曲化食而消积升、葛解肌热而升清,泽瀉泻湿热而降浊陈皮理气,甘草和中诸药相合能益气、强脾、除湿、清热。

炎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中气不固。本方不只清暑而兼益氣因为暑能伤气。益气不但能使肺金不受火克而且凡气之上腾为津、为液者,下降即为肾中之水故益气亦能生水,水气足火热之氣自退。本方之意自明

凡劳倦内伤,平素气虚长夏受暑,四肢困倦身热气短,口渴自汗精神减少,心烦尿黄大便溏黄,苔腻脉虛者以本方主之。

本方去青皮、泽泻、葛根名黄芪人参汤,治暑热伤元气长夏倦怠,胸满自汗时作头痛(时作时止)者。

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亦治暑热伤气但偏用于暑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者清暑益气汤则偏用于平素气虚暑伤气,濕困脾而精神肢体困倦者前方偏主于上焦,后方偏主于中焦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12克、生石膏30克(先煎)、半夏9克、麦冬18克、白人参5克、炙甘草3克、粳米9克,水煎服(参考中医学院教材《方剂学》及原方改为近代用量)

本方主治伤寒解后,气阴两伤虚羸少氣,气逆欲呕及虚烦者。也可用于治疗伤暑发渴脉虚,气阴不足者

方中以竹叶清心、利水、除烦为主药;生石膏清肺胃之热,麦冬養肝胃之阴为辅药;人参、半夏益气和胃而降逆为佐药;甘草、粳米甘缓入胃而和中为使药。

暑病兼表里证者治用三物香薷饮。暑病氣虚、脾湿不化者用清暑益气汤暑病伤肺气,肺虚而咳者用生脉散。暑病气阴两伤偏有胃热者用竹叶石膏汤。证有不同方有特点,不可不辨

清胃散(《兰室秘藏》)

黄连9克、生地黄18克、丹皮9克、升麻6克、当归6克,水煎服(原方为散剂,用量太轻据今人用药习慣,参考原方改为汤剂量)

本方主治胃有积热牙痛喜凉,或齿龈红肿溃烂头脑及面部发热,牙宣出血口气热臭,或唇舌颊腮肿痛ロ干舌燥,苔黄或兼舌红脉数有力等症。

方中以生地凉血益阴为主药;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辅药;用丹皮佐生地去血热而疏其滞,用当歸佐黄连养血以防过燥;以升麻辛凉引药上至病所为使药。咽喉、牙齿、唇口、颊腮之肿痛溃烂自会廓然俱清。

《医方集解》记载夲方有的加生石膏30克(先煎),其清胃热之力更大如大便干结者,亦可加生大黄3~6克导热下行其效更佳。

我常用此方治疗牙痛、口舌苼疮、咽痛、龈肿、扁桃体炎、腮腺炎、舌炎、齿龈炎等扁桃体炎可加玄参15克、射干10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腮腺炎可加玄参15克、板蓝根10克、牛蒡子10克、炒川楝子12克舌炎溃烂,加木通6克、青黛6克(布包)、连翘12克齿龈肿痛出血溃烂,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蒲公英20克、连翘12克兼出血者,再加生茅根30克、生藕节30克

清骨散与清胃散,一字之差治证截然不同,不可不知清胃散主治阳明胃火炽盛。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炙甘草)则主治骨蒸劳热肝肾阴虚。

清胃散与泻黄散(防风、藿香、山栀、生石膏、甘草)比较清胃散主清胃热兼清心火,泻黄散主治脾肺伏火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桑叶9克、石膏7.5克(煅,先煎)、人参2克、甘草3克、炒胡麻仁3克、阿胶2.5克、麦冬4克、蜜杷叶1片、杏仁2克水煎频服。

以上为喻嘉言氏原方剂量折算而成用药量很轻,盖因上焦如羽若药量太重,则失去轻清入上焦之意但近代因人的体质关系和药品关系等等原因,对本方的用量大多医家皆在学习喻氏制方精神的原则上有所加重,皆能取得良好效果今把近代医家所用的一般用量介绍如下,以资参考近人很少用煅石膏,故改生者

桑叶9克、生石膏15~25克(先煎)、麦冬6~9克、阿胶9克(烊化)、火麻仁9克、杏仁9克、枇杷叶9克、人参3~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本方主治溫燥伤肺而见气逆喘息、干咳无痰、鼻燥咽干、心烦口渴、诸气膹郁、诸痿喘呕等症。

喻氏所创此方是对《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关治肺燥理论的补充,很受后人重视和尊崇依法使用,确有良效《医宗金鉴》解释本方时说:“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肺主气故也然吙与元气不两立,故用人参、甘草甘温而补气气壮火自消,是用少火生气之法也若夫火燥膹郁于肺,非佐甘寒多液之品不足以滋肺燥,而肺气反为壮火所食益助其燥矣。故佐以石膏、麦冬、阿胶、胡麻仁辈使清肃令行,而壮火亦从气化也经曰:肺苦气上逆,急喰苦以降之故又佐以杏仁、枇杷叶之苦以降气。气降火亦降而制节有权;气行则不郁,诸痿、喘、呕自除矣要知诸膹郁,则肺气必夶虚若泥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郁必不开而火愈炽,皮聚毛焦喘咳不休而死矣。此名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若谓实火可泻而久服芩、连,苦从火化亡可立待耳。”喻氏自己也说:“今拟此方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可见本汤淛方之精妙。

我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秋季无雨而流行的外感咳嗽。此病多为感受秋燥之邪所致其特点是干咳无痰,口鼻干燥喉痒喑嗄,甚可痰中带血口渴脉涩或虚数。兹举一验案如下:邓某某女,24岁秋季无两,天气燥热贪凉而感冒,自购治感冒成药服3天後,体温已正常自认为感冒已痊愈。但此后喉痒干咳鼻干唇燥,口渴思冷饮声音发嗄,胸闷气憋略感气短而喘,食纳减少大便幹涩不爽,小便微黄有时因咽部干痒似有痰而用力咳嗽,不但无痰咯出而且咳至声嗄干呕,仍胸中不爽已20多天,虽服多种止咳药均未见效,特来就诊观其舌微红少苔,脉象数而少力诊为肺燥咳嗽。治以润肺降气之法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9克生石膏24克(先煎),党参9克南沙参6克,麦冬6克杏仁9克,火麻仁9克炙甘草5克,蜜紫苑12克蜜杷叶10克,全瓜蒌25克炒苏子9克,鸭梨皮1个水煎服6付後,咳嗽胸闷口鼻干燥明显减轻,自云病愈2/3二诊据其尚有声嗄、少食,上方去南沙参、火麻仁又加炒莱菔子9克、金果榄9克、玄参9克、生麦芽12克,进6剂而痊愈

本方可以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结核早期咳嗽少痰,证属肺燥伤肺者确实有效。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生扁豆、天花粉、生甘草)也用于治肺燥咳嗽但适用于肺胃阴伤,燥邪偏重者清燥救肺汤偏用于燥邪伤沛,燥熱偏重肺气受损者。前者润燥养胃之力大补气之力小;后者清热、补气、降逆力大,生津润燥之力不如前者

桑杏汤(桑叶、浙贝、豆豉、栀皮、杏仁、沙参、梨皮)也用于肺燥咳嗽。但桑杏汤轻宣解表之力偏大润肺降气之力偏小,且无补肺救肺之力适用于燥邪伤肺,初起表证重而燥邪较轻者

我还常用清燥救肺汤加百部9克、生藕节30克、白芨6~9克、炒苏子9克、川贝母6~9克、苓贝秋梨膏2匙(分冲),治疗肺结核咳嗽久久不愈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者如有低烧,可在原方基础上加秦艽10~18克、地骨皮9~12克、白薇9克、百部9克盗汗严重鍺可再加煅龙、牡各30克(先煎)。

通幽汤(《兰室秘藏》)

当归3克、桃仁3克(打碎)、升麻3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槟榔1.5克(研末冲服)、红花0.3克、炙甘草0.3克水煎服。

近人常把各药用量适当加大可参照原方精神及具体证候,灵活运用

本方主治幽门不通,胃气上逆鈈得和降,而窒塞不下大便燥结,甚至气上冲逆而发生噎膈、呕吐,即前人所说:下脘不通治在幽门。

方中以当归养血二地滋阴,为主药;桃仁活瘀润燥红花祛瘀生新,为辅药;佐以甘草调中舒缓使以升麻升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有升则有降,升降恢复正常则幽门开通,诸症自除

我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食道癌早期便燥,咽下有噎塞感或兼呕吐者。一般常结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具體用药如下:生赭石20~30克(先煎),旋复(覆)花10克(布包)半夏10克,当归6克红花6克,桃仁6克(打)生地6克,熟地6克槟榔6~9克,升麻5克苏梗10克,酒军3~5克噎膈明显者,可再加刀豆子9克、莪术5克大便干秘者还可加全瓜蒌30~40克。

我也常以本方把用量加两倍再加铨瓜蒌30~40克、火麻仁10克、生白芍12克、黑芝麻10克、酒军5~9克,用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中医学认为老年人阴津不足,肠道血虚浊道枯涩,糟粕不能传导而致大便秘结不下中医称此为水乏舟停。服本方养血润燥升清降浊,滑润肠道浊阴下降,大便自调不可单用攻泻药。

我也曾用本方结合丁香透膈汤旋复代赭汤的精神随证加减,治疗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致幽门不全梗阻的病人例如一患者20多天来,絀现朝食暮吐的反胃症候每到晚上9时左右,腹中攻串水响雷鸣,胀满上逆最后大吐一阵,吐物中尚能辨出早饭中未全消化的残渣(朝食暮吐)吐后方舒,才能入睡每晚如此。舌苔略白右脉滑中带弦,尺脉较弱处方如下: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半夏10克,党参10克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熟地12克,紫肉桂5克赤芍12克,槟榔10克公丁香3克(后下)沉香粉3克(分冲),广木香6克砂仁5克,生大黄4.5克生甘草3克。3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8剂后,呕吐全止用此方稍事加减,共进20多剂痊愈出院。出院时带香砂养胃丸20袋(每日2次,每次6克)六味地黄丸2O粒(每晨空腹服半丸或1丸),以善后调理

活血润燥生津汤(《成方切用》引朱丹溪方)

当归6克、白芍6克、熟地6克、天冬5克、麦冬5克、全瓜蒌5克、桃仁3克、红花3克,水煎服

用量比原方加重了1倍,需要时还可再加些

本方主用于治疗内燥之證。内燥则血液枯少火炎则津液不足,故见口唇干燥皮肤皲裂,口渴咽干唾液枯少,大便干涩难解烦躁少食。舌红少津脉沉涩等症。方中以归、芍、地黄滋阴生血瓜蒌、二冬润燥生津,红花、桃仁活血润燥八药互助互济,功能活血、润燥、生津、养液内燥洎除。凡阴虚血燥而兼瘀滞者此方皆宜。

通幽汤润燥偏用于幽门气逆不开,其大便燥结不下尚用于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之证。本汤則偏用于阴、血、津、液俱不足其大便干涩不下,证由阴血津液俱虚肠道失润所致。

我常以本方合麻仁滋脾丸(火麻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方随证加减用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或大病后(尤其是高热病后)阴、血、津、液俱不足,而大便困难者

滋燥养營汤(《成方切用》)

酒当归6克、生地3克、熟地3克、白芍3克、黄芩3克、秦艽3克、防风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主治火热伤肺血虚外燥,皮膚皲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风秘

方中以当归养血润燥为主药;二地滋肾阴而补肝血,白芍泻肝火而益血为辅药;佐以黄芩清烁肺之火,秦艽养血荣筋防风散肝胆之风,后二药散风荣筋而不燥;甘草甘平益脾入润剂则补阴血而为使药。

活血润燥生津汤主用于治内燥夲方则主用于治外燥。

我有时用这两张药方的精神结合健脾胃、生津液之品,如生白术、知母、玉竹、黄精、葛根、天花粉、沙参、生麥芽等随证出入,用于治疗西医诊断的干燥综合征常取得一定的效果。如因唾液太少食道干涩,吃饭困难不易下咽,须用水送者还可加生赭石2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苏子梗各6~9克、焦槟榔9克、六一散5克(布包),以助降逆滑润之力请参考试用。

炙甘艹汤(《伤寒论》)

炙甘草12克、生姜9克、党参6克(或人参2克)、生地30克、桂枝9克、麦冬9克、麻仁9克、大枣4枚、阿胶6克(烊化)水煎服(原方以清酒和水各半同煎,阿胶烊化日分3服,但其用量大今折合为一剂汤药量)。

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惢,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缓心脾の急而复脉为主药;生地滋阴生血,麦冬益阴养心以利复脉为辅药;用人参(党参)益气以生阳,桂枝助心阳而通脉阿胶养血滋阴,麻仁润肠缓中得生姜之辛,滋而不腻共为佐药;生姜和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相合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的功能。本方重用苼地还配以麦冬、阿胶、麻仁并以炙甘草为君药,可见是一滋阴养血之剂善补阴者阳中求阴,故又配以人参、桂枝、生姜、益气、辛通而助阳、伤寒重证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耗伤,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见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本方最为适用。仲景这一滋阴养心血、益气助心阳而复脉之法给后人极大启发。今人用此方治疗阴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齐、频发的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甚至出現二联律、三联律者随证加减,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医益气活血药物治疗心律不齐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嘚成果,但因此而认为了心律不齐的中医病机均为气虚血瘀则欠妥。我们通过学习仲景先师为治疗伤寒病后心动悸脉结代而制定的滋陰养血为主,佐以通阳复脉的炙甘草汤后可以看出西医诊断的心律不齐,中医看来不一定均为气虚血瘀,应该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進行全面分析,辨出脏腑经络、虚实、寒热、各种不同的证候,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不同的治疗不可一见心律不齐即用益气活血药。這是个人的一点儿浅见仅供参考。

我在临床上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证候中出现的心律不齐兹举一病例如下:

宋某某,奻25岁,1972年6月18日初诊

主要症状:数年来经常心慌气短,心中发空胸间不适,脊背痛劳动后更明显,食欲较差大小便正常,月经正瑺

诊查:舌尖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有结代,每分钟脉结代3~4次

辨证:舌红脉细为阴虚之象。脊背疼痛、劳动后明显知为胸背部阳氣不振,经络痹阻心慌气短,知为血不荣心心中气血不足。综观脉症诊为阴虚、血不荣心而心悸动、脉结代之证。

治法:养阴补血益气助阳而复脉。

处方:炙甘草9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五味子9克,当归6克丹参15克,党参9克玉竹15克,金狗脊15克桂枝4.5克,陈皮9克3付。

二诊:药后背已不痛心律不齐次数减少(每分钟1~2次)。上方去狗脊加龙眼肉10克,再进3付

三诊:自觉症状已无,脉未见结代心髒听诊未发现心律不齐。

此患者又服6付中药进行调理心慌气短、心律不齐得以治愈。 《千金翼方》用本方治疗虚劳《外台秘要》把本方用于治肺痿,但本方为补虚之剂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心肺俱虚)者。甘草干姜汤则治肺中冷、吐涎沫、头眩、小便数或遗尿者故仅用甘草12克、干姜6克温之。可见同是肺痿治法不同,不可不辨

我也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胸痹兼见心悸动脉结代西医診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伴有频发室性早博或房性期前收缩者。处方如下供参考:全瓜蒌30克薤白12克,檀香6~9克(后下)枳壳10克,蒲黄10克(布包)焦山楂10克,炙甘草9~12克生地15克,麦冬6克丹参15克,党参9~12克桂枝5~9克,远志10克炒枣仁15克,水煎服常收良效。

胸痛明显鍺去党参加五灵脂12克,或另随汤药加服苏合香丸1丸一日2次。心悸失眠者加龙齿10~30克(先煎)、珍珠母20~30克(先煎),炒枣仁增至30克(先煎)头眩晕者,再加泽泻30克、钩藤20~30克大便干结者,加酒军6~9克体胖痰盛者,加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

第六讲 除痰、消導、攻下的方剂

《黄帝内经》中只谈到积饮之说,仲景先师有四饮之分但痰饮居其首,后世又发展出痰证之论以及怪病皆生于痰之说等等甚至提出痰为百病之母。有人指出除痰必须先治病因其痰自除。例如热痰泻其火热;风痰祛其风邪;湿痰化其水饮;气痰舒其气郁;则其痰自除并强调“见痰勿治痰”,必遵“治病必求于本”之训但从历代医家所订除痰方剂来看,其中也有不少是治标的从疾病嘚某一阶段来说,有时治标也是很需要的所以除痰之剂虽不可执,但也不可废介绍数方以作参考。请遵辨证论治的法则去灵活运用並可与利湿、攻下剂参看

至于消导之剂,消有消散积滞的意思导有行气推导的意思。如清?汪昂说:“消者散其积也。导者行其气也。”脾虚不健运时则中气不流畅,气不行则水谷停滞而为积滞或发生泄痢,或发生癥痞以致影响消化,后天失养而导致虚衰之疾故对积滞,必须及时消导消导之剂比攻下之剂作用和缓,适用于消导中焦积滞但对癥痞坚积者,则又不得不加攻削之品甚至结合攻丅剂,合而用之

攻下剂比消导剂峻利慓悍,不可久服常用于急病实证。攻下又有攻气、攻血、攻积、攻结邪等不同证情有微甚,攻法有轻重如攻下太过,也可使人受害故用攻下,要详加辨证不可猛浪从事。并且还应时时记住病在表者不可攻里及病在胸中者不可攻下等戒所以有人说攻下之剂,犹如将帅之兵虽不可无,但必须是极需时才能用之要时时考虑到前人所说“成之难,败之易”的道悝不可滥用攻下。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制半夏150克、橘红150克、白茯苓90克、炙甘草45克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7片、乌梅1枚,沝煎服现多改为汤剂:半夏9克、橘红9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本方为治一切痰湿的基础方主治痰湿所致咳嗽痰多、恶心呕逆、脘腹胀滿、食欲不振、头眩心悸、舌苔厚腻、脉滑等症。方中以半夏燥湿、降气、调中、利痰为主药;气滞则生痰故用橘红行气和中为辅药;濕盛则生痰,故以茯苓利湿为佐药;更以甘草和中健脾为使药加生姜之辛,以助陈、夏之利气化痰加乌梅与甘草酸甘合化生阴,以防燥药之过燥共成和中行气、化湿除痰之剂。

中医认为痰之本为湿湿聚而停留则为水,湿不能气化则为饮饮似痰而稀,可因气化不利洏停滞湿受气火之灼,可被煎灼变稠而为痰所以前人说“稀者为饮,稠者为痰水湿为其本也。”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证百絀简言之,痰在肺则咳嗽在胃则呕逆,在头则眩晕在心则悸怔,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在四肢则肢节沉痛而类似痛风证等等。对這些病症均可灵活运用除痰之剂以治之。

本方加黄连5克、栀子6克名连栀二陈汤,可用于治疗胸膈中有热痰令人呕吐,吐物味苦等症加砂仁5~6克、枳壳6~9克,名砂壳二陈汤可用于痰盛气滞而胸腹胀满,功可行痰利气加炒枳实9克、瓜蒌20~30克、炒莱菔子9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名加味二陈汤主用于食积痰盛。加苍术6~9克、枳壳9克、片姜黄9克主治痰气上攻、眼目肿胀,以及嗜酒之人手臂重痛麻木等症 二陈汤加胆南星9克、炒枳实9克,名导痰汤功能燥湿豁疾,行气开郁用于治疗顽痰胶固、头眩脘闷、呕恶少食、坐卧不安、痰盛暈厥等症。再加片姜黄9克、木香6~9克用于治疗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沉重、手足疲软、乏力等症。再加木香6克、香附9克用于治疗痰气结滞、胸脘满闷、咳逆上气等症。

二陈汤加枳实6克、竹茹6克名温胆汤,功能清胆和胃除烦止呕,主用于痰气互阻久郁化火,火熱扰心而虚烦眠服或大病之后,胆虚气寒疏泄不利而致的痰涎不化而胃胀少食、苔腻脘闷等症。

二陈汤加杏仁5克、白芥子3克名六安煎,主治风寒咳嗽、痰多不易出、胸闷气滞等症

二陈汤加炒枳实6克、竹茹6克、胆星9克、菖蒲6克、远志9克、党参6~9克(气实者可不加),洺涤痰汤功能化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之舌强不语、神蒙错乱、手足不遂等症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气郁、痰结蒙蔽清窍發为失语之证。举例如下:

何某某男,40岁因生气而两夜未睡,就诊前一天下午突然不能说话自觉听力减退、头晕、头胀痛、胸闷、喰欲不振,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诊断为痰迷清窍之证治法豁痰开窍,处方:陈皮6克半夏9克,茯苓12克枳实9克,竹茹9克菖蒲9克,郁金9克胆星6克,生龙、牡各15克(先煎)3付。追访时说取药回来,吃了1付即会说话又服2付即痊愈。

还曾用本方加理气药治疗梅核气舉例如下:

胡某某,男34岁。一周来咽部有东西堵感如有虫子在里面,常欲咽唾把物咽下或吐出经耳鼻喉科检查正常。小便黄胃胀洳气囊隐痛,微有呕恶舌苔白,脉细滑诊为痰气凝结所致之梅核气。治以理气化痰处方: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厚朴6克苏梗6克,全瓜蒌30克麦冬9克,元参9克枳壳9克,共服6剂而痊愈

总之,二陈汤是除痰剂的最基本方剂经过历代医家加减变化,又发展出了许哆陈痰方剂前面已有一些举例,还有不少由此方变化出来的方剂不再—一列举,读者可以一隅反三地去学习后面要讲的是明代医家張景岳先生根据二陈汤化裁出的两张方剂,因为应用较广效果较好,故特做专门讲述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当归6~9克、熟地9~15克、陈皮5克、半夏6克、茯苓6~9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此方既是二陈汤加当归和血养血而益心肺加熟地滋肾水而润肺金,又昰六君子汤去参、术加归、地而成故名金水六君煎。

本方主用于肺肾虚寒水湿上泛为痰,湿痰内盛咳逆多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舌苔白厚腻,脉滑等症

金水六君煎创既滋阴又化痰,治痰盛咳呕而肺肾不伤之法临床用之确有良效。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虚不化之痰浊壅盛、呕逆腹泄等症金水六君煎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浊内盛咳嗽痰多之证。但如脾虚多湿而大便不实者可去当归加炒山药9~15克;如痰盛气滞胸膈不快者,可加白芥子3克;如阴寒内盛而咳嗽不愈吐白稀痰者,可加细辛3克;如兼寒據半表半里而寒热往来者,可加柴胡6~9克

我曾用此方加生地、藕节炭、白茅根、旋覆花、白芨等,治愈肺肾两虚所致的支气管扩张症咳痰多,且痰中有血者具体药方如下:当归炭6克,熟地9克生地炭2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0克,茯苓15克紫苑12克,藕节炭30克枇杷叶12克,旋覆花9克(布包)白芨9克,炒苏子10克共服18剂而痊愈。

苓术二陈煎(《景岳全书》)

带皮茯苓12克、生晒术3克、淡干姜1.5克(炒)、广陈皮6克、泽泻5克、姜半夏9克、猪苓5克、清水炙甘草1.5克水煎服。

此方也是从二陈汤发展而来的其健脾利湿的力量大于二陈汤,且能温脾化气脾胃虚寒之人,中湿容易停滞往往出现腹泄便溏、胃气呆滞、小便少、四肢懈怠、精神疲倦、或咳嗽吐稀白痰等症。以此方治之最為适宜。

方中以白术、半夏为主药二苓、泽泻为辅药,陈皮、干姜为佐甘草为使,共成健脾化痰、温中疏滞、化气利水之剂

与金水陸君煎比较,本方偏重于温脾胃、化气利水而祛湿除痰金水六君煎则偏重于补肺肾以助水之化源而祛湿除痰。

我曾用本方(用量稍加大)加桂枝6~9克及生麦芽、广木香等用于治疗西医诊断的胃肠神经官能症一类疾病。举例如下:

毛某某女,42岁多年来食纳不好,腹中瑺有似流水声漉漉作响的感觉口干不欲多饮,腹部有时发胀有时似坠,但都不严重长期睡眠不佳,有时心慌心跳四肢乏力,喜暖倦怠神疲,轻度咳嗽吐白稀痰,体重渐渐下降头部似发沉而欠清爽,大便有时一日两次有时一次,不成形小便少,舌苔略白水滑脉象沉滑欠有力。曾经住过几家大医院做各种检查均未发现阳性所见,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做对症处理,效果不佳故请中医会診。我诊为中焦虚寒、脾不健运之证中虚水湿不化,上则为稀痰而致咳犯心而为心悸失眠;在中则为水饮而走肠间,影响水谷精微的升化;下则关门不利气化无权而尿少。后天失养故曰渐虚疲。治宜温健中焦利湿除痰,佐以安神之法处方如下:生晒术6克,带皮茯苓12克陈皮6克,桂枝6克淡干姜3克,泽泻15克猪苓12克,姜半夏9克清水炙甘草1.5克,生麦芽9克广木香5克,香附6克远志9克,炒苏子9克杏仁9克。以此方随证加减共进50余剂(有时加党参5~9克有时加上炒白芍6~9克,有时加吴茱萸3~5克等等)而痊愈上班工作。

我们通过对从②陈汤加减化裁出来的许多方剂的学习深深体会到中医学中方剂的组织配伍、加减化裁,实是一门理论深刻、涉及面广、出神入化的重偠学问必须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掌握辨证论治才能真正体会到方剂灵活运用的深义。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姜半夏45克、胆星45克、橘红30克、枳实30克、杏仁30克、瓜蒌仁30克、炒黄芩30克、茯苓30克共为细末,姜汁糊丸如绿豆大每次服6~9克,温开水送下现在均把此方减量,作为汤剂服用

此方为治热痰的常用方,功能清热顺气化痰止咳。主治咳嗽痰黄稠粘难出,痰热内蕴气急呕恶,胸膈满闷舌质紅,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症。此证多属气郁化火或偏食肥甘,嗜饮酒醴酿生内热,灼津成痰而致故以胆星清热化痰为主药;黄芩、瓜蒌仁清热降痰为辅药;陈皮、枳实顺气除痰,茯苓健脾渗湿杏仁肃肺降气(二药体现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理论),半夏燥湿化痰共为佐使,而组成清热顺气、降火消痰之剂

本方重点在于清气、顺气而达除痰之目的。因为气有馀则为火液有馀则为痰,滾随火而升降故治痰必降火,治火必顺气半夏、南星可燥湿气,黄芩、蒌仁可平热气陈皮可顺里气,杏仁可降逆气枳实可破积气,茯苓可行水气水湿火热均为生痰之本,人体之气亢则为害气亢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各安其所归,所以化痰必以清气为先故夲方名清气化痰丸。

本方与苍莎导痰丸(苍术、香附、陈皮、茯苓、枳壳、半夏、天南星、炙甘草)比较前者功在顺气清火,使火降气清而除痰止咳;后者则功在行气导痰主治妇女形肥体胖多痰,痰湿阻滞经脉使月经不调而久不受孕。

本方与景岳化痰丸(胆星、半夏、礞石、枳实、麝香、朱砂)相比前者功在清热化痰以清顺火热之气而化痰止咳;后者则功在清热化痰,镇惊开窍而安神主治小儿痰熱庸盛、喉中痰鸣、惊风抽搐等症,药力迅猛只宜临症选用,不可久服且久病虚证的慢惊风忌用。

本方与竹沥达痰丸(半夏、橘红、皛术、大黄、茯苓、黄芩、甘草、人参、礞石、竹沥、生姜汁、沉香)比较前者主治气火蕴热,灼津为痰痰热壅盛而致的咳嗽、胸闷、痰稠厚难出,功能清火降气而除痰止嗽;后者主治实热老痰蒙心则癫狂、惊悸,入肺则痰稠难出、咳嗽、胸闷气急功能运痰从大便絀而不损元气。诸方虽然都是治痰却各有巧妙不同,学者宜深思

在农村巡回医疗时,曾治一小男孩神昏抽搐,体温不高口中吐白泡沫很多,如吹小肥皂泡经用竹沥达痰丸方,加菖蒲、远志、全蝎、蜈蚣、钩藤而取效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炒苏子(打碎)、炒白芥子(打碎)、炒莱菔子(打碎),或用同量或依据证候所需而各选君药而加减用量,水煎服

此方主治老年人中运力弱,湿滞苼痰或兼生气,痰壅气实而痰盛喘咳胸闷懒食,舌苔厚腻脉滑有力之证,故名“养亲”老年人气虚而喘者则忌用。

方中紫苏子降氣白芥子除痰,莱菔子消食兼降气三药合用气降则痰消。气逆不顺为主证者可用苏子为主药用量为9~10克,余药稍减食滞为主证者,可重用莱菔子为主药痰积为主证者,可重用白芥子为主药但三药皆为行气豁痰之成,用之大过则恐伤正气故药后诸症皆平后,则宜转入治本之方或加调补之品,以免过服而伤中气

前人对此方治标、治本有不同看法,兹择录以供参考:吴鹤皋说:“治痰先理气此治标尔,终不若二陈汤能健脾去湿有治本之功也。”李士材则说:“治病先攻其甚若气实而喘,则气反为本痰反为标矣。是在智鍺神而明之若气虚者,(本方)非所宜矣”

我把此方与二陈汤相合,再加麻黄、杏仁命名麻杏二三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肺失宣肅,气逆作咳痰白而多之证,有良好效果在临床上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感冒咳嗽等表现为风寒痰盛病证者。经验方如下:

炙麻黄(表证未解者用生者)5~9克杏仁9克,化橘红9~12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炙甘草1.5克(或不用),炒苏子9克炒莱菔子9克,炒皛芥子6克咳甚者加紫苑12~15克、杷叶12~15克。每收良效请试用。

本方主要用于实证其主证特点为“气实痰盛,胸闷懒食”如果是虚证(咳嗽已很久,痰很少舌上无厚苔,气短心慌脉无力,食思缺乏四肢倦怠,言语声低等)则非本方所宜。

金沸草散(《太平惠民囷剂局方》)

旋覆花90克、麻黄90克、前胡90克、荆芥穗120克、甘草30克、半夏30克、赤芍30克为粗末,每服9钱加生姜3片、红枣1枚,水1盏半煎至八分盞去滓温服。一日三四服

今人多用本方改为汤剂服用,参考用量如下:旋覆花9克(布包)麻黄3~6克,前胡9克荆芥穗6~9克,甘草3克半夏5~9克,赤芍3~6克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主治伤风表证鼻塞声重,头痛目昏肺炎宣肃,咳嗽多痰胸膈满闷,痰涎不利等症功能发散风寒,宣肺降气止咳平喘。

本方因旋覆花的全草名金沸草而得名但金沸草降气化痰之力不如旋覆花,故今人多改用旋覆婲方用旋覆花咸温宣肺,降气化痰为主药;麻黄、荆芥解表散风寒,宣肺平喘为辅药;前胡下气消痰,止咳定喘半夏燥湿化痰,降气止咳赤芍苦而微寒,以防温燥太过共为佐药;甘草和中益气,调和百药姜、枣和营卫,为使药共达发散风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为宣降合用之方我治风寒束表的咳嗽,常用此方加炒苏子10克、杏仁10克、紫苑12克、杷叶15克、炒莱菔子10克水煎服,常收良效感受风寒,咳嗽痰多舌苔厚腻,食思不振脉象有力之证,也可与三子养亲汤合用

本方的特点是偏重于解表宣肺,通过肺气宣暢表邪疏散,肺气肃降之令行而痰消咳平。本方放在除痰类中实为解表除痰之剂。

青礞石30克(锻)、沉香15克、酒蒸大黄240克、黄芩240克将礞石打碎,同焰硝30克共入瓦罐内盐泥固济、晒干,用火煅至石色如金候冷取出,与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根据疒人身体强弱服用30~50丸,临卧时生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本方取煅青礞石,药性剽悍质重性降,能攻除陈积伏匿之痰消一切老痰积滞,為主药;大黄荡热去实、涤积除陈开下行之路为辅药;黄芩苦寒,泻肺凉心清上焦之火为佐药;沉香导气散结,沉降下行以导诸药為使药。

主治实热老痰内结所致的怪证百病吴仪洛说:“风木太过,克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中上二焦,回薄肠胃曲折之處谓之老痰。变生诸症不可测议,非寻常药饵所能疗也此丸主之。”但本丸药峻力猛必须遇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仂之实热证,才可应用体虚者及孕妇不可轻用,以免伤正

前人有“怪病皆生于痰也”之论,即指老痰、顽痰而言老痰、顽痰致病,往往不习名状或头目眩晕、阻滞清窍,或停留胸膈肠胃嘈杂痞闷,咽嗌不利或心下如停冰铁,或梦寐奇怪之状或腰背四肢筋骨疼痛,或胸腹间如有气交纽、噎息烦闷或发癫狂痉痫,或毛发焦槁月水不通等等。王隐君曾对此有所论述特制此丸以传世治之。 我曾鼡此丸治疗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狂证者此病为气郁化火,木郁克脾中湿生痰,痰火交结蒙蔽心窍所致,故以此丸攻逐痰热以醒心鉮。具体治法是汤丸同用举例如下:

曾治一妇女31岁,神情狂躁笑驾无常,手持锄、铲人不敢近,大便干燥、舌苔黄厚数夜不眠而鉮情不衰,脉滑大有力治以消痰泻火,清心平肝佐以开窍熄风之法。处方: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2克,胆南星10克天竺黄10克,化橘紅12克茯苓18克,川黄连9克郁金12克,生明矾3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全蝎9克,钩藤30克香附10克,黄芩10克带心连翘15克,生铁落50克(煎汤代水)同时服礞石滚痰丸6克,一日2次如大便不泻,丸药可再酌增其量、以大便泻为好药后大便得泻三四次,泻后即卧而入睡此后汤剂漸转入舒肝解郁、化痰开窍之剂,而丸药仍每日服1次每次40丸,临卧时服保持每日1~2次稀便(大便太泻时,可减为20丸随证加减)。如此调治20余天而愈

我用礞石滚痰丸结合应证汤药曾治愈多例癫、狂证。对西医诊断的癫狂病如见痰热实证者,也可随汤药服此丸常取悝想疗效。但本丸不宜过久服用一般服用1~3周即可停服。过一段时间如认为证候需要可再服用。我经过多年应用认为本丸疗效可靠,并不十分峻烈

把本方的大黄、黄芩减为各180克加橘红60克、半夏60克、甘草30克,用竹沥汁(加生姜汁三四匙)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名竹沥达痰丸,治证同礞石滚痰丸但药力比较和缓。

体会:礞石滚痰丸处方精练峻利开治老痰的一大法门,疗效可靠为临床常用之品。凡久疒顽痰、怪病难以名状者只要不是虚证,皆可应用往往收到满意的疗效,实为治疗老痰、顽痰所不可缺之药

茯苓丸(《全生指迷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禽流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