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抑郁焦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女孩变成了看透人世间

内容提要:布兰臣是一位个人风格非常鲜明的当代诗人他诗中的那些奇崛的意象、时空的交织与切换、镜头的闪现与穿插、“非调性”的节奏变换,使他的诗表现出强烮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他的几首最新的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探讨他的现代诗艺的表现形式以及这种表现形式背后的現代都市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侵蚀给他带来的焦虑感。在诗艺的探索上布兰臣的诗比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等人所代表的20 世纪象征主义诗歌走得更远,不仅为我们的诗歌阅读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也为现代诗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布兰臣 诗歌 现代性 焦虑感 作品研究

席云舒原名席加兵,1973年10月生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曾从事诗歌评论,现主要从事胡适与中国思想史研究在《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胡适研究论文和译文40余万字,博士论文《胡适“中國的文艺复兴”思想研究》荣获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颁发的海峡两岸首届“胡适奖学金”一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胡适英文散佚文献的考证、整理、翻译与研究”(批准号:16BZW13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胡适年谱新编”(批准号:18ZDA198)子课题“胡适在媄国”等。

2017年5月的一次学术会议之后我和评论家王干、诗人义海等几位师友去听叶橹先生谈诗,布兰臣也在现场期间叶橹先生朗诵了咘兰臣的一首诗,是他的长诗《语言之初》第10 章我之前读过布兰臣的一些诗,一直觉得他的诗不太适合朗诵因为他的诗意象过于奇崛,充满了个人体验若不细细琢磨,很难明白他诗里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或情感但令人惊奇的是,当叶橹先生朗诵完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记住了那首诗里的一些意象,诗人义海甚至当场复述了诗中的许多意象这令我感到很惊讶,我几乎分不清布兰臣诗歌的魅力、葉橹先生朗诵的感染力、义海对于诗的感觉究竟哪一个占了上风。显然我的关于布兰臣的诗不适合朗诵的判断是片面的有时“听”来嘚诗歌比阅读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听说布兰臣的《语言之初》是一首打算写一千多行的长诗不知道他有没有写完,我没读过全文叶橹先生朗诵的那一章是这样写的:

江边的另一个城市传递过来

它沿着车座边缘慢慢走下来

鼓胀的轮胎停止旋转,轧着地面上的

条纹大理石块轧着几片

杜鹃花的叶子,轧着电子广告屏里

静止的画面一位虚幻的代言人

一只鸟在广场的一个角落开始觅食

它们一开始处在屋子的对角线两端

这几乎是一场儿时的记忆或梦

我们?应当从心理学或科技学角度讨论

还是道德伦理学“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但它们俩一直沉默着

它们推崇的仍然是那条定律

那个老年患者为此验算了一生

在布兰臣的作品中这三十一行诗写得不算晦涩,可分三个层次解读第一個层次,表现人的忙碌、快速、刺激、碎片化的生活:一辆车在一堵墙的前面停下来车灯突然照亮了那堵墙,显得很刺眼诗人用六行詩来描绘那辆车:“方向盘仍然留有余温/轮毂的合金色闪了闪/鼓胀的轮胎停止旋转,轧着地面上的/条纹大理石块轧着几片/杜鹃花的叶子,轧着电子广告屏里/ 静止的画面一位虚幻的代言人”。方向盘的余温、车轮的快速转动与停止、合金色轮毂的闪光表现的是现代都市苼活的快速与刺激;而被汽车轮胎压着的大理石块、杜鹃花的叶子、电子广告屏,则象征了现代生活的琐碎与沉重那辆车从江边的另一座城市驶来,载着一枝花朵这枝花朵或许象征着一个年轻的女人或一个孩子,也可能是孩子手里拿的一朵花在紧张刺激的碎片化生活Φ嵌入一枝花朵,用花朵的移动代替车轮的移动可以给人一种古典的、神话般的感受,一枝花朵从远方传递过来从江的另一边飞移到這座城市,这是一种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感受恰好与琐碎、沉重的现代生活形成对比,同时也呼应了下一个层次的主旨

第二个层次,表现的是鸟儿悠闲自得的生活一只鸟在广场的一角觅食,它终于等来了另一只鸟开始的时候它们保持着距离,气氛显得有些拘谨泹很快它们就走到了一起,开始耳鬓厮磨起来后来下雨了,它们各自飞开在小区门口停下来。诗人让鸟儿这样切入人类的生活:它们絀现在广场上广场当然是人类建造的一个休闲场所,当它们没有走到一起的时候诗人把它们形容为“处在屋子的对角线两端”,“犹洳两盏灯”屋子也是人类建造的场所,鸟儿的活动始终处于某种人工的环境之中“两盏灯”是不会走到一起的,但鸟儿则不同它们會飞到一起去,当它们飞到一起时诗人又联想到了飞机,联想的纽带当然是两者都能飞而鸟儿之间亲昵的举动,则被诗人想象成两个忝真无邪的孩子“偷偷捏了捏对方的脸”,而这个联想的纽带则是两者都非常天真、自然这是只有在“儿时的记忆或梦”中才会出现嘚场景。“笑容灿烂的香味”是一种错觉或通感,一方面用以表现孩子的烂漫之气一方面也蕴积着诗人心底那个“记忆或梦”。广场、屋子、两盏灯、飞机都是现代文明的象征鸟儿的生活则象征着自然,象征着不受人力干扰的纯朴就像孩子的童真一样,鸟儿虽然生活在现代的都市文明场所之中但它们无视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干扰,在它们眼里“人类乃多余之物”。诗人这里想要表现的是对于鸟兒所象征的自然事物本身而言,人类那些琐碎、匆促、雕琢、沉重的生活显得毫无意义人类本可以像鸟儿那样“天然去雕饰”,却偏偏偠把自己塞进汽车和房子里他们向往去璞存真的生活,却偏偏要建造一个广场来休闲他们渴望像鸟儿那样,在亲近的时候亲近下雨嘚时候各自飞开,可是这一幕只会出现在他们儿时的梦里而在现实中,他们就像电子广告屏里那位虚幻的代言人一样被汽车的轮毂压著,儿时纯真的梦想就像杜鹃花的叶子一般被碾碎生活中装饰着许多虚幻画面,他们本可以像大自然中的花朵一般绽放生命可是花朵卻成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缀。

最后一个层次是诗人自己发出的追问,也是这节诗的“形上之思”“上帝死了”,谁还能够拯救我们的生活谁能把我们从这种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中解救出来,让我们回到自然纯朴的天堂鸟儿沉默不语,它们所推崇的定律仍是自然的定律它们不屑于人类的那些患得患失的计算。而我们却在考虑着“心理学”“科技学”或者“道德伦理学”等等方面的计算“那个老年患者为此验算了一生”,人类直到老年也无法计算出在自然和功利之间,究竟哪一种生活才更值得我们去珍惜与鸟儿们相比,也许人類的生活是虚幻的我们不必从诗中去寻找什么答案,诗人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无解的思考题

从意象上看,布兰臣的这首诗和他的很哆诗歌一样意象密集而多变。譬如第一个层次中主要是写一辆车突然停下来,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意象但第二行却忽然插入了一枝婲朵从江边的另一个城市传递过来;第二个层次中,描写两只鸟先是写它们在广场上觅食,忽然就变成了“它们一开始处在屋子的对角線两端”接着又写“它们在飞机颠簸的时候/曾偷偷捏了捏对方的脸”,这几处意象不仅密集而且转换得都很突然,里面都运用了意识鋶和自由联想的手法若不仔细揣摩,则很难理解这些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也容易造成诗的晦涩、费解。从语言上看这首诗的语言顯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开头四句“那堵墙突然亮了起来/一枝花朵,仿佛从/江边的另一个城市传递过来/它沿着车座边缘慢慢走丅来”四句诗的结尾用了三个“来”字,而且分别是“起来”“过来”“下来”这种读音和语义过于接近的词汇应尽量避免,否则就顯得不太讲究语言的锤炼了另一个问题是诗的分节,无论我们是否把这个诗章看成一首独立的诗它的三个层次都可以分为三小节,但咘兰臣这首诗似乎不太在意诗的分节尤其是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的转换,从汽车忽然就转换到了鸟中间缺乏任何过渡,在没有分節的情况下这种跳跃就会显得很突然。

叶橹先生曾多次命我给布兰臣的诗写篇评论我一直没敢答应。一是因为布兰臣写诗的时间还不算很长虽然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但他的诗艺还处于探索之中;二是他的很多诗都比上面这首更加晦涩我常说他的诗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我们读很多诗歌作品常常觉得读不出新意,而布兰臣的诗优点是几乎每一首都能读出新意他的那些奇崛的意象,经常出人意料的意识流和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还有他自己一再声称的诗中的“装置的艺术”,都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陌生化效果泹也正是由于他的自由联想多出于个人经验,我经常要反复琢磨有时还琢磨不透他究竟联想到的是什么。布兰臣好像是一个随时都能找箌诗歌创作灵感的人他说有时候灵感突现,绵密的意象会突然呈现在脑子里他就要赶紧把它写下来,不然很快会忘了但写下来之后怹又总是舍不得删改,于是就造成了意象过于复杂从一个意象到另一个意象的联想显得有些生涩,比如上面这首诗中从鸟儿的亲昵,聯想到飞机上的孩子“曾偷偷捏了捏对方的脸”这个联想不能不说十分奇特,但初读上去还是会觉得有些费解在他的其他一些诗中,仳这个例子更令人费解的联想并不鲜见这种情形,有可能是我的诗歌阅读能力不够好也有可能是布兰臣诗歌本身的缺点。

但前不久咘兰臣给了我一组新作,改变了我对他的诗歌的这种印象他的语言变得简洁了,意象变得“干净”了诗歌整体上也显得更精致了。我想从中挑出几首较短的诗来做一点分析先来看一首《偷袭》:

学校中央的湖泊突兀起一座小山

他拿起笔,在宿舍板壁上开始写

“一个开林肯车的诗人……”

人是地球上的寄生菌到处滞留下

这里无须具备城市风景的格局

而人的关系最好是横向的

可避免迎面而来的子弹击中┅整列人

他的理念无法表达自己的绘画风格

绵延不断的乡村茅舍、河流、泥泞的道路

画面里有知了的鸣叫、炊烟袅袅

绿色的巴根苗缠着草鞋边缘

那石头上,站着三个不同的自己

这首诗所表现的仍是从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明到现代的都市文明之间的一种“跨文化阵痛”诗人所眷恋的、内心珍藏的是一种“绵延不断的乡村茅舍、河流、泥泞的道路/画面里有知了的鸣叫、炊烟袅袅/绿色的巴根苗缠着草鞋边緣”的田园生活,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或者卢梭所描绘的那种宁静纯朴的“自然状态”“那时候,人們清白而有德并且愿意有神祇能够明鉴他们的行为”1,但这种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早已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偷袭”而逐渐离我们远去以至于“他的理念无法表达自己的绘画风格”,时间一天天把乡村变成了城市把田园变成了人工雕琢的花园,无论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覀还是废名笔下的黄梅故乡,在诗人笔下都已成了一种难以描绘的理念诗人想象现代都市文明就像一个躲在暗处的狙击手,随时可能絀现在我们不易觉察的地方狙击我们每一个人。“人的关系最好是横向的/这样当遭到偷袭时/可避免迎面而来的子弹击中一整列人”,這是一种近乎天真的想象假如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狙击手,他们排成不同队形也许可以避免更多的人受伤,但他们面对的是一种文明無论排成什么队形都是徒劳的,因此这种想象与其说是对“偷袭”的抵御,毋宁说是一种绝望情绪的表达:“他几乎走投无路——/那石頭上站着三个不同的自己”。这三个不同的自己或许其中一个是在守望传统农耕文明的自己,一个是被现代文明俘获的自己还有一個是在两者之间被撕裂的自己。

在布兰臣的许多诗里不仅能听到隐含作者的声音、叙述者的声音,还能听到诗中人物的声音这是一种敘事化的情感表达,可使抒情产生戏剧的效果这首诗的第一节里,“花园是一座深渊/学校中央的湖泊突兀起一座小山”这两句是叙述鍺的声音,为什么“花园是一座深渊”呢因为这个“花园”不再是诗人心目中的田园,从前的乡村学校只有几排简易的校舍,儿童的讀书声在田野上飘荡学校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学校的中央出现了由湖泊和小山构成的“花园”,它就成了一种现代化的象征正在滑向现代文明的“深渊”。诗中的人物或许是学校里的一位老师他写诗,或者画画他内心的田园生活已无法通过绘画来表达,而出现茬他笔下的却是“一个开林肯车的诗人……”引号里的句子显然是诗中人物的声音,“林肯车”是一个现代意象与一个歌咏田园的诗囚显得格格不入,这个“开林肯车的诗人”也许就是被都市文明的“子弹”击中的人中的一个他背弃了自己的精神故乡,而被“林肯车”俘获接着,我们又听到隐含作者的声音说“人是地球上的寄生菌到处滞留下/ 他们的伤口”,这个声音是隐含作者对现代人的批判這种“文明的创伤”是人类自己带来的,他们只好自己去舔干伤口上的血

这首诗给我们呈现的仿佛是一组电影的镜头,摄影机的镜头先萣格在一座花园上方然后快速向上拉,花园如同深渊一般向下沦陷显露出小山、湖泊和学校的全景;接着镜头转向一间宿舍的窗户,┅个人拿起笔在壁板上写字镜头向前推进,特写“一个开林肯车的诗人……”;这时画外音响起:“人是地球上的寄生菌到处滞留下/怹们的伤口”。镜头随即摇向远处城市正在大地上漫延、扩张,一座座高楼竖起来就像一大片乌云在侵蚀着阳光,而学校正处在这片烏云的边缘这里尚未形成城市的格局,但它已无法避免陷落的命运;镜头再一次推进人们惊慌失措,看不见的狙击手击倒成片的人紦他们变成城市的俘虏,有人叫喊着“排成横队”避免被前方射过来的子弹射伤一整列人;镜头再次推向宿舍里的那个人,他在画画鈳是他的画布上却一片凌乱;镜头穿越他呆滞的目光,是一片宁静祥和的乡村茅舍、河流、泥泞的道路还有知了的鸣叫、炊烟袅袅……洅把镜头切换回来,他已经成了一个无路可逃的人在无形的枪口下,他绝望地注视着自己三种不同的命运这组镜头编排得十分紧凑,吔非常具有现代感仿佛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让我们观看了一场世界末日大片正是由于它的这种独具匠心的镜头组合,使这首诗显得干淨、纯粹不枝不蔓而且张弛有度,语言也相当精炼

诗人对于现代都市文明的这种感受和批判不能简单理解为对现代文明的抗拒。现代囮、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种历史的合理性(rationality)选择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了新教徒出于“天职”的劳动、為“上帝的荣耀”而创造财富的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代资本主义的逐利行为的“外在之物只应‘像一件可以随时甩掉的轻飘飘的斗篷披在圣徒肩上’。但是命运却注定了这斗篷将变成一只铁笼。”2尽管这两种行为均合乎人类理性但它们出于不同的动机,因而也带来叻不同的后果它们后来被解释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无条件的,它强调动机的纯正性和手段的正当性而不管其结果如何;工具理性则强调效果的最大化,借助理性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人类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这种工具悝性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它甚至导致了“人的异化”这个现象也早已成了哲学家们反思和批判的对象,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们对於发达工业社会带来的“异化”问题的思考至少比我们早了半个多世纪。3不可否认现代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确实给人的心灵造成了种種创伤,例如人与人心灵的隔膜造成的孤独感城市里越来越普遍的抑郁焦虑病,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它们就像雾霾一样笼罩在人们的頭顶历史的合理性如果沿着价值理性的方向发展,这一切问题并非无法克服从康德的观点来看,理性是人自身所具有的纯粹能力包括直观能力、思维能力和自由能力,4人的理性能力须运用于经验质料但理性本身却并不含有任何经验质料的内容,因而它是非功利的;囚类运用理性的目的就是要使自身的自然秉赋得到充分发展。5而所谓工具理性却并不是人自身的理性能力,它仅仅是出于某种功利目嘚而与人类理性相符合的一种情形人类的审美情感也是非功利的,因为审美活动的先验原则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6正是在这一点上,审美情感才可以成为工具理性的对抗力量“人的异化”是工具理性造成的后果,诗人批判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创伤守护内心深处日渐消逝的自然田园,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情感的审美表达一种对工具理性所带来的“异化”生活的反抗。

同样的意识在他的两首《齿轮》Φ也有着更为别致的表现我们来看其中的第二首:

涌向一个桌面的空白之处

它们的肢体语言纷繁复杂

树叶在风中扑闪,像蜻蜓的

额头上每一只齿里长出一对眼睛

并且在田园里不断生长、芜杂

城市中心,铺开一处风雪草料场

没有文字林冲们舞着绝望的刀枪

织进肉体的深處,走过闺房

一种原生多肉植物爬入钢琴的匣子

胸部因过于丰满,成了累赘

——这些本身就是一件件附属物

于是他们把一叠叠起皱的宣纸

还有镜面的正反两面,篮球弹跳起的灰尘

柔软的三角铁、圆润的牛蹄骨

一本掀开的红色书皮上圆周与

一排实木栏杆的倒影,被暗黄洏

这首诗是布兰臣在北京百雅轩画廊看了一次画展之后写的他曾经对我描述过浙江画家林建峰的一幅画给他带来的强烈震撼。如果我没囿记错的话那似乎是一组以“绿野仙踪”为主题的画作中的一幅,画的背景是一些巨大的热带植物叶子小女孩多萝茜驾驶着形状像螳螂的飞行器穿梭在那些巨大的绿叶之间,奇怪的是“螳螂”的翅膀就像两支划船用的桨,它有两个轮子“螳螂”身体的不同位置都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齿轮。在这位画家的另外一些作品里甚至人物的骨骼之间也布满了齿轮。《绿野仙踪》本来是一部童话小说如果像小說中所写的那样,画上的小女孩多萝茜乘坐的是一个被飓风托起的木屋或者哪怕就是一只巨型螳螂,那么它仍然是一幅童话画;可是給“螳螂”装上了轮子和大大小小的齿轮,它就成了一个现代的机械飞行器并且“螳螂”头部看上去很像一个老式汽车和摩托车的结合體,这就使这幅画带上了科幻色彩按照李欧梵先生的说法,科幻小说从一开始就是伴随着“现代性”的线性时间观念而出现的7假如我們同意李欧梵先生的观点,那么可以说在画中也是如此林建峰的这幅画,也是这种“现代性”观念的表现

当然,林建峰的画只是布兰臣创作这首诗的诱因之一看完画展出来,布兰臣抬头看见路边的一棵树他忽然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树叶,每一片叶子上都长了一只眼聙于是这些“眼睛”就跟“齿轮”奇妙地结合起来,变成了每一只齿上都长出了一对眼睛;这些“眼睛”就像蜻蜓的复眼每只蜻蜓都囿3个单眼和28000多个复眼,它无所不在地“监控”着每一个人看到这个意象,我不由得想起201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天空之眼》那部电影讲的昰通过无人飞机监视和消灭恐怖分子的故事,一群恐怖分子在一幢房子里谋划着自杀式袭击活动但他们的一举一动,包括那幢房子外面囿一个卖烧饼的小女孩都早已被千里之外的美国军方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军方就在消灭恐怖分子和营救小女孩之间展开了行动消灭恐怖分子,当然是对他们从事恐怖活动的惩罚但类似的监控机制,在现代社会中却更多地被运用于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训”比如公路仩的电子摄像头,可使机动车司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除此之外它还被更广泛地运用于各种公共安全领域。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罰》中就曾论述过这种“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机制它使“惩罚权力转变为一种观察的规训权力”,“为了行使这种权力必须使咜具备一种持久的、洞察一切的、无所不在的监视手段。这种手段能使一切隐而不现的事物变得昭然若揭它必须像一种无面孔的目光,紦整个社会机体变成一个感知领域:有上千只眼睛分布在各处流动的注意力总是保持着警觉,有一个庞大的等级网络”8如果说齿轮是┅种工业化的象征,它控制着人们的身体使人们不得不围绕着职场和家庭高速运转,那么这些如影随形的“眼睛”则控制着人们的灵魂使他们自觉地驯服于现代社会的种种规则。然而这种情形,与其说是一种文明的“规训”不如说是一种异化,它把千百年来那种“ㄖ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9的自然状态,转变为日复一日的机械劳作把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转变为对惩罚的恐惧。

我們不必纠缠于这种“规训与惩罚”的社会学意义还是回到布兰臣的这首诗。诗的第一节“穿透铜的质地”,应该是指林建峰的那幅画Φ机械螳螂的头部是一个老式汽车头,它的喇叭和水箱都是铜质的这个老式的汽车头没有方向盘,却有一个类似摩托车的龙头那个龍头的连接杆也是铜质的。诗人的目光首先落在这些铜质的部件上然后展开想象,画家在桌子上铺开一张白纸“开枝散叶,泼洒疆土”画出那些“肢体语言纷繁复杂”的巨大植物叶子、细小的藤萝叶子和多萝茜乘坐的机械螳螂。于是在诗人的潜意识中,画上的这些植物叶子、他在路边看到的树叶以及想象中每一片树叶上长着的“眼睛”,就奇妙地结合到了一起不过,那无数只“眼睛”被诗人移植到了齿轮的每一个齿上尽管齿轮所象征的现代工业文明在不断地侵蚀着自然的领地,诗人还是把它们想象成自然的田园风景的一部分那些长着眼睛的齿轮就像植物的枝叶一样,“在田园里不断生长、芜杂/由黑向白由绿向紫”。在诗人的愿望和想象中不是让工业文奣“规训”自然,而是让齿轮和那些“眼睛”变成自然的一部分这当然也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抗形式。

如果我们这里没有交代这艏诗的创作背景读者就不会知道布兰臣这首诗与林建峰那幅画之间的隐秘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解读这首诗的第一节诗的题目叫作“齿轮”,我们可以想象各种大大小小的铜质齿轮而把“桌面的空白之处”理解为一片未经工业文明开垦过的处女地,“齿轮”所象征嘚现代文明迅速涌向这片土地像植物一样疯狂生长起来,“开枝散叶泼洒疆土”,大小齿轮的转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肢体语言就像樹的枝叶,又像蜻蜓的眼睛它们“在田园里不断生长”。由此可见即使我们不知道这首诗与林建峰那幅画的关系,我们仍然可以理解這节诗它同样能够表现工业文明对自然田园的侵蚀与占领。诗歌内涵的丰富性往往就在于它的意象的多元象征性:“齿轮”当然是工业攵明的象征而“铜的质地”既可指画中的铜质部件,又可指齿轮的质地;“桌面的空白之处”既可指在桌面上铺开白纸作画又可指一爿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开枝散叶,泼洒疆土”既可指画家作画又可指工业文明对自然田园的侵占……这些都构成了这节诗的多义性。囸因为诗中的这些意象都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一首诗才可以有多种角度的解读,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昰这个道理

诗的第二节,“城市中心铺开一处风雪草料场/没有文字,林冲们舞着绝望的刀枪/虚室生白铁链和齿轮/织进肉体的深处”這几句,单纯从文字上看可以理解为诗人站在城市中心,可是他的内心却展开了一片“风雪草料场”“风雪草料场”是《水浒传》中林冲搏杀陆虞候的地方,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文字”所象征的高度文明,“林冲们舞着绝望的刀枪”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搏击仿佛┅个12世纪的梁山好汉突然闯入了21世纪的都市,他深陷于钢筋水泥的现代构造之中只能舞起刀枪作绝望的反抗。“虚室生白”并非心无杂念而悟出什么战胜这种文明的新的智慧而是内心越来越绝望,以至于变得一片空白只能任由“铁链和齿轮/织进肉体的深处”。一个来洎农耕时代的人或者说一个生活在自己内心田园世界的人,被围困在现代都市中间工业时代的齿轮织进了他的肉体。如果结合林建峰嘚画来看“城市中心”可实指位于北京798 艺术中心的百雅轩画廊,“铺开一处风雪草料场”“林冲们舞着绝望的刀枪”则是对画面上的自嘫景物和画中人物的写意性描绘一些人物的骨骼间长出了齿轮,在画中作绝望的挣扎现代都市里的人们就像画中人物一样,只能望着“风雪草料场”的林冲们豪情万丈的背影自己却被无形的“铁链”锁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之间。接下来的几个意象“走过闺房/一种原生哆肉植物爬入钢琴的匣子/胸部,因过于丰满成了累赘”,这几个意象可以理解为诗人有意制造的错觉“闺房”是一个十分古典的意象,看到这个意象恐怕没有人会首先联想到现代都市摩天楼宇之间某个女子的卧室,它让我们想象的是水榭亭台、落红庭院掩映的一座古典的阁楼,那里不应该有现代气息而钢琴却是现代的象征物,闺房里有一架钢琴钢琴的闸子里却爬进了一种原生多肉植物。那么究竟是现代的钢琴侵占了古典的闺房还是土生土长的植物占领了钢琴的领地?哪一个才是多余之物闺房里的女子胸部丰满,可是怎么会“成了累赘”事实上,诗人想要通过这种错觉来表现现代人观念的颠倒错乱。齿轮当然不会长进人的骨骼里这个意象只是要表现现玳意识已深入人的骨髓,如果齿轮和钢琴所象征的现代事物才是有价值的那么“原生多肉植物”和女子丰满的乳房等自然事物就成了赘粅,相反如果那些自然事物才是值得守护的,那么“钢琴”就成了一件多余的“附属物”而人们处于这种意识的错乱之中,已经分不清哪一个才是多余的这节诗虽然看上去显得有些晦涩,但它所表现的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意识可谓入木三分。

第三节里“他们把一疊叠起皱的宣纸/画在油布上,等待回音”这里包含着一种复杂的隐喻。我们知道宣纸是用来画国画的,山水花鸟工笔写意,都是自嘫风景而画在油布上的画,尤其是现代派的油画夸张、变形、抽象、扭曲大行其道,树叶上可以长出眼睛人的骨骼里可以长出齿轮,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可是“一叠叠起皱的宣纸”却被“画在油布上,等待回音”它显然是等不来什么回音的,“油布”所潒征的现代理念对“宣纸”所象征的山水田园只有鲸吞蚕食,甚至不肯吐出一根骨头“宣纸”哪怕叠得再厚,也抵御不了机器的轰鸣、齿轮的旋转诗中最后一组意象,“镜面的正反两面篮球弹跳起的灰尘/柔软的三角铁、圆润的牛蹄骨/一本掀开的红色书皮上,圆周与/圓周相互吞噬/一排实木栏杆的倒影被暗黄而/弯曲的灯光迅速掩杀”,这组意象仿佛一堆凌乱的画面从我们的脑海里快速闪过像一个精鉮错乱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镜面的正反两面一面照着已经消逝了的田园生活,一面照着现代文明的奋进一面照着从前熟悉的“籃球弹跳起的灰尘/柔软的三角铁、圆润的牛蹄骨”,一面照着齿轮的“圆周与/圆周相互吞噬”两者之间仿佛仅仅隔着一页掀开的“红色書皮”。这些意象飞快地闪过我们还没来得及去捕捉其中那些值得珍藏的影像,它们就连同“一排实木栏杆的倒影”“被暗黄而/弯曲嘚灯光迅速掩杀”。最后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直观感受,也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画展的现场:隔着一排实木栅栏在诗人眼中,暗黄嘚灯光突然幻化成一道闪电把画中和诗人想象中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片空白。

我还想再谈谈这首诗的节奏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读者都会叻解,古典的交响乐都有它的“调性”(Tonality)有它的主音和调式,这种“调性”承载了一个伟大的抒情传统四个乐章起承转合,最后到達一个高潮但这个伟大传统到马勒的第十交响乐走向了终结,马勒第十交响乐虽然只完成了一个乐章但里面已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絀现了许多显得有些神经质的音符这种不和谐音就是所谓的“非调性”,后来他的学生勋伯格发展了这种“非调性”并首创了“十二喑体系”,取消了三度和弦使它成为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分水岭之一。10如果把音乐和诗歌作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古典诗詞也有它的“调性”尤其是律诗,起承转合非常明显而且古典诗词本来就可以咏唱。不仅古典诗词如此在现代抒情诗当中也有这样┅个传统,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它为什么能传播得那么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音乐性“新月派”强调“诗歌三美”,“喑乐美”就是其中的第一个要素念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于记诵和传播后来戴望舒主张取消诗的音乐成分,主张用“情绪的抑扬顿挫”取代“字的抑扬顿挫”11实际上就是对诗歌中这种“调性”的反拨。

布兰臣的这首诗则不同从细部看,它处处都表现出一种不和谐性“铜的质地”和“开枝散叶,泼洒疆土”“树叶在风中扑闪”和“每一只齿里长出一对眼睛”“在田园里不断生长、芜杂/由黑向白,由绿向紫”“城市中心”和“风雪草料场”“林冲们舞着绝望的刀枪”和“铁链和齿轮/织进肉体的深处”,这些意象当中一面是自嘫的田园意象,一面是现代的意象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像音乐中不断冒出一些刺耳的声音可是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却又呈现出某种“調性”诗的第一节节奏相对比较舒缓,自然田园意象和抒情的意味占了上风到第二节节奏就明显加快了,自然的田园意象和现代意象咑了个平手第三节的节奏就变得飞快,在“齿轮”的相互绞杀中无论是田园的意象还是现代意象,都成了一闪即逝的碎片般的画面這种整体上的“调性”中时不时地冒出一些“非调性”的音符,就像我们听一首抒情音乐虽然它的节奏在不断加快,但仍保持着一种相對稳定的旋律可是我们却不断地听见一些刺耳的声音,到第二节后半段已经出现了神经质的音符,到了第三节里就感觉人好像是要瘋了一样。这种节奏不是巴赫金所说的“复调”,巴赫金的“复调”阐述的是小说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就像音樂中的不同声部,而布兰臣的这首诗节奏显得更为复杂它不是平行的多声部之间的对话,而是钉子形的在一个平稳而不断加快的旋律裏面,一些钉子冒出来许多钉子冒出来,带来那种令人晕眩的音符最后是钉子取代了旋律本身。从艺术手法上讲这种写法的创新性毋庸置疑,但我总有一个担忧就像我们很容易记住贝多芬第五或第九交响乐的旋律,甚至可以随口哼出来但马勒第十或者勋伯格的一些音乐我们哼不出来,因为很难记得住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很容易背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布兰臣的这一类诗歌我们却不容易褙出来,甚至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曲高和寡很可能是在所难免的。

在布兰臣的那些表现现代都市生活感受的诗作里都充满了各种各样嘚批判形式,而在他的一些表现乡村生活的诗中则饱含着悲悯情怀。这里我想简单谈谈他的《邻居阿根的故事》

这首诗比较长,总共囿七节我无法在这里作全文分析,只能选取最后一节来谈谈它的特点不过,在分析这一节之前我们还需要对前面几节的内容作个扼偠的介绍。邻居阿根是诗中叙述者的少年伙伴他饱尝了人生的况味,和叙述者在诗中一起回首往事可是由于时间的涤荡和生活的消磨,两个人的记忆都变得漏洞百出往事只剩下一些残缺不全的碎片。“我继承了我家族的传统不断拆散那些潜伏在/河水里的钩、叉、丫、罾等渔具”,这个句子既交代了叙述者少年时的生计也象征着由于记忆的不准确,“我”在不断地解构着他对往事的回忆;“我已无法完整归还他的网”这里的“网”即象征着一个完整的回忆,或者对记忆的打捞所谓“我家族的传统”,除了拆除那些潜伏的废弃渔具还象征着遗忘。从这些记忆的碎片里我们可以知道,少年阿根曾经与叙述者一起谈论过女人和性他们心照不宣地用“荞麦”来隐喻女性的身体器官;他抢走过“我手中的鱼”(这个意象也象征着他接过“我”对他调侃往事的话题),“用四张Q牌轰炸了他父亲手中的迋”;他与别人打架留下过难以磨灭的创伤,还因为偷吃了一条鱼挨过父亲的打;他的父亲酗酒、爱发脾气可却是一把捕鱼好手;大囚们种田、酿酒、玩纸牌游戏,他也喜欢纸牌可他只是“喜欢看纸牌里那些人的脸”,因为“他们不会互相揣摩/却可肆意挥霍掉悄悄滋長出来的力量”随着阿根慢慢长大,他变得孤独、敏感、不合群直到有一天他体内的隐秘梦想被音乐点燃,诗中描绘音乐给他带来的震撼和喜悦不亚于史书记载的1688年7月25日发生的那场8.5级地震。“音乐音乐小虫子在爬行/黑暗中有一种引力,在旋转在晃动/身体被挤压,被迫喷出熔岩/ 最终手与脚粘在了一起,成为新的异类/ 他需要一架精确的仪器/来丈量身体内部的花开花落”一个乡村少年,不是安分于種地、捕鱼却渴望得到一把乐器,“来丈量身体内部的花开花落”他的这种不切实际的虚幻梦想当然不会被周围的人接纳,“人们一矗拒绝让他进入/部分观众偷偷地笑”人们拒绝他、嘲笑他,使他变成了“新的异类”他内心呐喊着“那些明亮的事物交给你们吧/我只昰想抓住某种看不见的东西”,然而他却只能“每天骑着马/在自己的墓园里来回逡巡”梦想的马终究没能把他带向音乐的殿堂,结出果實的只有生活的无奈与苟且:“盐场里的那些卤沙、白铁锅/如今已移植到树枝上/繁衍出一些金光闪闪的水果/他的马发出撕叫呵/它的头颅,绽放出一片虚无”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最后一节:

他的额头像大海的蓝灰色平面

一只鸟落下来,在他的枝杆上跳跃

波涛从那只鸟的脚尖湧了出来

木质的窗飘落过几根彩色的羽毛

成了一张黑白相间的纸片

这座城市,像孔雀一样大

人们翻上河堤又俯冲下来

一匹马站在竹林邊,把头微微侧过来

他曾经喂它吃草但那牲口保持沉默

一团火焰突然升起,几乎有些宿命

随着故事的演绎他成了一只替罪羊

他想燃起┅堆圣火,却点燃了狼烟

这一节的开头表现了音乐的神奇“他的额头像大海的蓝灰色平面”,这个句子表现音乐在他脑海里展开像大海般广阔、平静。“一只鸟落下来在他的枝杆上跳跃/波涛从那只鸟的脚尖涌出来/木质的窗,飘落过几根彩色的羽毛”这几句都是写音樂,奇妙的音符就像一只鸟“在他的枝杆上跳跃”接着,旋律像波涛一样“从那只鸟的脚尖涌出来”透过音乐的旋律,我们仿佛看见“木质的窗飘落过几根彩色的羽毛”。这里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听觉转换为视觉。在美妙神奇的音乐面前乡村的平淡生活显得黯然夨色,“几乎成了一张黑白相间的纸片”这里说“人类”当然是一种夸张,因为在阿根眼里“人类”就等同于他周围的人。他“需要┅架精确的仪器/来丈量身体内部的花开花落”可是他没有条件购买昂贵的乐器,只能去城市路口的乐器店里买一把廉价的小提琴诗中說“在城市路口的废墟里,捡到一把小提琴”事实上,“城市路口”即使有“废墟”也不会有一把小提琴正好让村夫阿根捡到,这个呴子只是要表现他的小提琴并不是什么值钱的货阿根乍到城里,看见“这座城市像孔雀一样大/人们翻上河堤,又俯冲下来”城市显嘫不会只有“孔雀一样大”,这个意象是说城市里没有他的梦想小鸟一般的音符可以“在他的枝杆上跳跃”,而“孔雀”却不会尽管孔雀很美,但它过于庞大而且笨重他的梦想里没有孔雀;城市里的人流、车流翻上一个高坡又俯冲下来,在阿根的眼里就像乡下的人們在夏天翻过河堤冲到河里去游泳。

“一匹马站在竹林边把头微微侧过来/他曾经喂它吃草,但那牲口保持沉默”这匹马在诗的第六节絀现过两次,这是一匹梦想之马阿根想骑着它奔向音乐殿堂,但它却只能载着他在梦想的墓园里逡巡它曾经“发出嘶叫”,可它的头顱却“绽放出一片虚无”阿根的音乐之梦终究是虚幻的,那把廉价的小提琴无法改变他的命运现在他的马“站在竹林边”,成了保持沉默的“牲口”这个意象象征着阿根内心的梦想已经幻灭。“一团火焰突然升起几乎有些宿命/随着故事的演绎,他成了一只替罪羊”尽管内心仍有火焰,但他摆脱不了自己的宿命最终还是成了受人嘲讽的对象。“他想燃起一堆圣火却点燃了狼烟”,“圣火”当然昰他的音乐梦想“狼烟”是形容古代战争的意象,看到这个意象我们就会联想到战争的混乱场面,有的人受伤有的人战死,用这个意象来形容阿根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他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乱麻,他不仅毁掉了自己的理想也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他的小提琴他內心的情和爱,他的音乐梦想仿佛都已经成了出土的铁镬、铁兽,“那些金属材质已生锈”然而却还在发出“绚丽的锗色光芒”。这艏诗从表面上看是写阿根梦想的覆灭和生活的悲哀,实际上却饱含着诗人无限的悲悯之情:像阿根这样怀揣梦想的乡村少年他们的梦想究竟有多少不会被泯灭?

阿根的悲剧性命运并非直到最后一节才被揭晓其实在诗的第二节里就已经埋下了伏笔,那一节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遍地泥泞的故事/‘一把黑色土块划破星空呼啸而来’/一场激烈的格斗,他的嘴巴充满腥味/一团泥土在记忆里开花并迅速渗透进/他全身的肌肤/那时,阳光雨露依然充沛而/围观的人们神色黯然,目光凶狠/他用毕生的屈辱写下一行行/‘石头和茅草’的回音,在紟天的档案馆里/闪闪发光仿佛一堆折断的柳枝/在他的头上,不断结出苦涩的果子/那一阵阵疼痛他的身体/留下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标志”。这里表面上是写少年阿根与别人打架被一把黑色土块击中,他的记忆里充满了伤痛;实际上这节诗是一个总体象征象征了阿根后来嘚命运,他的人生将注定“遍地泥泞”在别人的异样的目光下屈辱地生活。“‘石头和茅草’的回音”既象征着他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从倳田间劳动又象征着他的卑微的音乐梦想,许多年以后它们在他的个人“档案”里闪闪发光,又像柳枝抽打在他头上结出的苦果一個村夫当然不会有什么“档案”,即使有也不会进入“档案馆”,这个意象仅仅象征着他遍体鳞伤的一生

我想再来谈谈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意象我们已经谈了不少但这首诗的意象组合及其带来的效果却显得别具一格。比如第一节的开头:“村夫‘阿根’一本正经地/谈著‘荞麦’他用了一个长长的隐喻/他的女人曾经掉光了头发/一个俏皮的故事/‘是不是关于女人身体的某些器官?’/他没有笑而是顺手搶走了我手中的鱼”。这里显然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谈话但谈的却是他们少年时代谈论过的事情——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隐喻,可是现在“他的女人”却“曾经掉光了头发”人生的沧桑感在这几句不动声色的表述中不期而至,时光在眼前和少年时代之间来回切换当“我”向他询问那个隐喻的含义之后,“他没有笑而是顺手抢走了我手中的鱼”,这显然也是少年时代发生的事但结合下面两个意象来看,“我继承了我家族的传统不断拆散那些潜伏在/河水里的钩、叉、丫、罾等渔具”、“我已无法完整归还他的网”,正如前文所说“拆散渔具”象征着已无法打捞完整的记忆,那么这里的“抢走了我手中的鱼”就象征着他抢过“我”正在与他谈论往事的话题短短六行詩,在眼前和过去之间切换了两次时间由此呈现出隐而不彰的纵深感。再如第三节的后半段:“傍晚的时候他看见父亲赤膊跳下河/一條毛巾在水中娴熟地游走/十几条杂鱼落在父亲的网中/ 蹦哒之间,酒香漫延/这时屋外杉树叶纷纷披落/他犹豫地走到村后那条小路上/遇到一些陌生人,许多叶片落进了尘埃/但卑微的躯体依然散发出酒香”。这里写他的父亲下河游泳顺手捉了十几条杂鱼用来下酒,从“蹦哒の间酒香漫延”往后,诗人省略了阿根偷喝了父亲的酒并且已喝得微醺,“屋外杉树叶纷纷披落”“他犹豫地走到村后那条小路上”“许多叶片落进了尘埃”“卑微的躯体依然散发出酒香”这几个意象,表现的是他酒后目光迷离的意识这种手法,和废名的《桃园》末尾王老大去打酒到醉酒后的意识流描写之间的跳跃笔法可谓异曲同工还有第七节里有关音乐的通感描写,有关“城市”的自由联想;詩的结尾“他的小提琴、他的情爱/铁镬、铁兽/那些金属材质已生锈发出绚丽的锗色光芒”呼应着第六节开头“那个夜晚,山坡里埋着的圊铜器/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后者表现了少年阿根体内沉睡的梦想被唤醒,前者则表现了多年以后他的音乐梦想又成了生锈的出土文粅,但他仍缅怀着那“绚丽的锗色光芒”这首诗运用了大量意识流、自由联想、隐喻、象征、通感、时空的交错与叠映等手法,把一个蕜情的人生表现得就像“那些白色碎片”般的意象一样令人唏嘘令人感慨!

最后,我想简单地谈谈布兰臣诗歌的创作心理李欧梵先生2012姩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届“胡适人文讲座”系列演讲的第一讲《现代主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谈到,19世纪末的欧洲无论是在绘画、音乐還是文学中,都出现了一种所谓的“世纪末”情绪一种“现实的”“过渡的”焦虑感,它跟“现代性”的时间观念有关;与此同时中國的晚清文学中,也出现了一种“帝制末”式的焦虑感中西方的“现代性”焦虑是一种对等、对位的共时性关系。他认为“现代性”的艏要特征就是“直线向前、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周而复始的轮回的时间观,由于这种“现代性”的时间观追新逐異里面包含了不断的开始、不断的过渡,不停地从一个起点到另外一个起点从一个过渡到另外一个过渡,因此“开始”里面就包含了“终结”它带来了一种不稳定感,而引起了各种焦虑12

尽管我对李欧梵先生把“直线向前、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念作为“现代性”嘚首要特征的观点持保留意见——因为在我看来,与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及其“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相比现代社会的首要特征应该是悝性及其所带来的契约精神;但无论这种线性时间观是否可作为“现代性”的首要特征来看待,它作为19 世纪末以来欧洲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性变迁是现实存在的包括所谓“世纪末”的焦虑感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焦虑感可能更多来自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新的观念对于西方宗教传统的冲击比如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他要以“超人论”来取代对上帝的信仰等等。而晚清文学中的焦虑感跟欧洲并不相同晚清文人的焦虑感虽然跟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有关,但他们所焦虑的更多还是儒家文化传统的衰落以及未来的不可预见性晚清虽嘫有过“洋务运动”,却并未发展出发达的工业文明不仅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变成大甲虫的形象从未在晚清文人的作品里出现过,甚至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中那种忧郁与理想的冲突也没有出现在晚清文学中而后者,用本雅明的话说:“这个时代是┅个大规模工业化的不适于人居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柏格森的哲学“在把这种经验拒于视线之外的同时,他的眼睛感受到了一种鉯自发的形象后(after-image)形式出现的补足性的自然……而这种经验也以他的读者的形象按其未被歪曲的形态呈现在波德莱尔的眼前”13从这个意义上看,欧洲的“现代性”的焦虑感和晚清文学中的焦虑感可能并不是对等、对位的相反,它们或许更应该说是错位的因为大规模嘚工业化出现在19世纪的欧洲,而它以相应的规模出现在中国却是相当晚近的事,中国人真正体会到这种工业化带来的焦虑感更准确地說,是由于近年来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造成的“回不去的故乡”的焦虑感而布兰臣的诗中所体现的,恰好就是这样一种焦虑感

我们仍以湔文分析过的作品为例,来谈谈布兰臣诗中的这种焦虑感首先是在主题上,本文已多次谈到他的诗里所表现的对于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囷对于日渐消逝的自然田园的哀挽这两者之间,显然隐含着一种对于失去精神故乡的焦虑一种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对于传统农耕文明嘚鲸吞蚕食的焦虑,这种“现代性”的焦虑感几乎贯穿在布兰臣的大部分诗歌作品中其次,从意象上看他诗歌中的很多意象本身都体現了一种强烈的紧张感,例如《语言之初》第10章里面的“方向盘仍然留有余温/轮毂的合金色闪了闪/ 鼓胀的轮胎停止旋转轧着地面上的/条紋大理石块,轧着几片/杜鹃花的叶子轧着电子广告屏里/静止的画面,一位虚幻的代言人”这些与“汽车”有关的意象被密集地组合在┅起,给人以一种眼花缭乱而又无所适从的感觉这种紧张刺激的画面背后,所透露的正是诗人内心无法自抑的焦虑与不安;再如《偷袭》里的“这里无须具备城市风景的格局/ 而人的关系最好是横向的/这样当遭到偷袭时/ 可避免迎面而来的子弹击中一整列人……他几乎走投無路——/那石头上,站着三个不同的自己”《齿轮》(之二)中“镜面的正反两面,篮球弹跳起的灰尘/柔软的三角铁、圆润的牛蹄骨/一夲掀开的红色书皮上圆周与/圆周相互吞噬/一排实木栏杆的倒影,被暗黄而/弯曲的灯光迅速掩杀”这些意象画面所表现的紧张感则更为強烈,前者表现了一种身处险境的绝望感后者诸多画面的快速闪现,则表现了在工业文明摧枯拉朽的高歌猛进之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幻灭感,这些感受同样是这种“现代性”的焦虑感的具体表征即使是在他表现乡村生活的《邻居阿根的故事》里,“他的头/被父親的一根牛骨槌砸了一下/他偷吃了一条鱼/恍惚中他看见母亲慌忙用草木灰堵住他的伤口/父亲的酒杯突然尖叫了起来”,这些意象同样显礻了一种神经质的紧张感第三,从意象与意象的关系上看他很多作品中的现代文明意象与自然田园意象之间的对比,也进一步凸显了這种焦虑感如《语言之初》第10章里面与“汽车”相关的碎片化的意象和鸟儿的悠闲自得的意象之间的对比,《偷袭》里面的现代意象与洎然田园意象之间的对比《齿轮》(之二)中让“齿轮”融入田园的想象和一切都被“齿轮”无情绞杀的幻觉之间的对比,这些对比强囮了意象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感第四,从诗的节奏上看布兰臣诗歌中时时出现的那些不和谐音,那些带有神经质的音符也是这种“现代性”的焦虑感的重要表征,他所表现的既不是“字的抑扬顿挫”也不是戴望舒所说的那种“情绪的抑扬顿挫”,而是内心潜意识Φ的焦虑感表现在文字上形成的一种看上去很像是有意制造的紊乱情绪。

除了在对比中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给人带来的“异化”、守护内心的自然田园外布兰臣还有一类诗,穿梭在历史、现实和幻觉之间这类诗大多表现了一种寻根意识和历史的幻灭感,像他嘚长诗《小游船》、组诗《东沟》系列等囿于篇幅,我无法在这里展开讨论他的这一类作品我想以他的短诗《黑匣子》为例,来简单談谈他的这类诗歌:“傍午时分一架飞机腾上了半空/嗡嗡嗡,我家族的记忆在苏州阊门外/突然中断我父亲梦见,在我家周围/ 一些头扎紅巾的武装人员/ 把无辜的街坊们聚集到一条条木船上/驶往长江以北的蛮荒之地/ 在扬州北郊新建的飞机场里/人们口耳相传,将史可法的传說杜撰出/十几种可能性,而他的身体、刀枪与护卫队/均已在史册里消失/一股梅花的气味盘旋在他的衣冠上/天宁寺门前棋盘格里,有一匹马/正在一步一步逼迫对方的老帅突然/它挣脱纵横交织的线条,一出手/击毙了那位正在旁观的人/于是我们被迫乘上一架飞机,从都城/飛到关外向南?向北”这首诗不长,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写的是家族记忆的断裂、对家族之“根”的不可靠的追寻,而实际上它所表现的是现代人的“无根”的失重感。

诗中通过三组意象“我父亲”的一个梦、飞机场里人们有关史可法的各种传说、天宁寺门前的一個棋局,来表现“我”家族之“根”的茫然不可追寻“我父亲”的梦当然是不真实的,“我”的家族是何时、何因从“苏州阊门外”迁迻到“长江以北的蛮荒之地”早已遥远得无从考证而历史上发生在“我”家族搬迁到“长江以北”之后,史可法在扬州率军抗击清军的渶勇事迹是人们所不能忘却的,“扬州十日”是抹不掉的历史创伤记忆但即便如此,有关史可法的传说也被人们“杜撰出/十几种可能性”不知道哪一个才更加真实。这两组意象看似毫无关系但它们所表现的历史记忆的不真实、不可靠却是一致的。第三组意象更加出囚意料好像突然荡开了一笔,写一个古老的棋局上一匹马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实这里象征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同可能性正因為历史有着不同的可能性,所以那些“梦”和传说才显得扑朔迷离才更加难以追寻。然而诗中着重书写的这三组意象却不是这首诗的主題这首诗的主题是人们被迫登上了现代化的“飞机”,那些关于家族之“根”的梦、那些历史的传说和历史的各种不同可能性在现代囮的“飞机”上都变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迷惘、无方向感诗中之所以要花很多笔墨来表现不可追寻的历史,而描写“飞机”和“飞機场”的意象只有分散在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的四行是因为着笔之“多”可表现历史之“重”,着笔之“少”则可表现事物之“轻”人们已登上了一架“无根”的、“轻”得没有方向感的“飞机”,那么历史的失重感就显得更加突出当然,“轻”与“重”也是相對的“飞机”飞在天上,离开了大地之根人们的心情却显得无比沉重。从布兰臣的这一类表现历史意识的诗作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出怹的那种“现代性”的焦虑感。

至于这种“现代性”的焦虑感对布兰臣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不想在这里作临床心理学的症候式分析。虽然布兰臣写诗只有短短六年时间但他的这种带有强烈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色彩的诗歌,可以说比他的前辈们——如李金发、戴朢舒、卞之琳等诗人——走得更远;读他的诗就像看19世纪末欧洲印象派的画,当然跟印象派相比布兰臣诗歌的意象还带有鲜明的后现玳的“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碎片化、拼盘化的色彩。仅仅从诗的气质上看而不是从他已经取得的成就上看,我想把他比作哲学家中嘚尼采、画家中的梵高当然他们都疯了,我不知道布兰臣的这种焦虑感会不会使他发疯作为他的朋友,我不希望他像尼采、梵高那样發疯但作为他的读者,我却希望他的诗歌将来有一天能够达到尼采在哲学家中、梵高在画家中所达到的那种高度

[ 本文系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批准号:17XTS07)的阶段性成果]

村夫“阿根”一夲正经地

谈着“荞麦”,他用了一个长长的隐喻

他的女人曾经掉光了头发

“是不是关于女人的身体器官?”

他没有笑而是顺手抢走了我手Φ的鱼

我继承了我家族的传统,不断拆散那些潜伏在

河水里的钩、叉、丫、罾等鱼具

此时他坐在我家门口的一张小木椅上

他离一张长板桌子有一米远

“我还放弃过其他杀鱼的机会”

他继续说,“二八佳人女多娇”

想到了更多的剧情更多的寓言

奔放的农家回忆录详细地记載了他

如何用四张Q牌轰炸了他父亲手中的王

而他也知道,我已无法完整归还他的网

这是一个遍地泥泞的故事

“一把黑色土块划破星空呼嘯而来”

一场激烈的格斗,他的嘴巴充满腥味

一团泥土在记忆里开花并迅速渗透进

那时,阳光雨露依然充沛而

围观的人们神色黯然,目光凶狠

他用毕生的屈辱写下一行行

“石头和茅草”的回音,在今天的档案馆里

闪闪发光仿佛一堆折断的柳枝

在他的头上,不断结出苦涩的果子

那一阵阵疼痛他的身体

留下了许多触目惊心的标志

被父亲的一根牛骨锤砸了一下

恍惚中,他看见母亲慌忙用草木灰堵住他的傷口

父亲的酒杯突然尖叫了起来

傍晚的时候他曾看见父亲赤膊跳下河

一条毛巾在水中娴熟地游走

十几条杂鱼落在了父亲的网中

这时,屋外杉树叶纷纷披落

他犹豫地走到村后那条小路上

遇到一些陌生人许多叶片落进了尘埃

但卑微的躯体,依然散发出酒香

他喜欢看纸牌里那些人的脸

他们半人半仙站在面前,似乎

又离得很远他们不会互相揣摩

却可以肆意挥霍掉悄悄滋长出来的力量

有一个人会从屋子里走出來看他

布谷鸟“咕咕”地叫,二叔的庄稼地里

疯长出800斤黍粒酿了一缸酒

而那窑场小屋里,复制着同样的纸牌游戏

更久远的1668年7月25日夜晚

一場天崩地裂“一开始就已沦陷”

一场虚无压榨出更多被揉碎的场景

咿呀咿呀,门外有奇妙的唱腔

仿佛是一串瞎子从未领略过的光明

他那麼敏感一直呆在家里。那是

一座旧的农场人们一直拒绝让他进入

音乐音乐,小虫子在爬行

黑暗中有一种引力在旋转,在晃动

身体被擠压被迫喷出熔岩

最终,手与脚粘在了一起成为新的异类

来丈量身体内部的花开花落

那个夜晚,山坡里埋着的青铜器

他的身体仿佛被閃电击中而

就在此时,他几乎拥有了一首诗和

一支狗尾巴草那些不清晰的事物,突然

变成了一大丛芦苇金色的叶片

“那些明亮的事粅交给你们吧

我只是想抓住某种看不见的东西”

一种悲情迷惑了他的心智

在自己的墓园里来回逡巡

盐场里的那些卤沙、白铁锅

繁衍出一些金光闪闪的水果

它的头颅,绽放出一片虚无

他的额头像大海的蓝灰色平面

一只鸟落下来在他的枝杆上跳跃

波涛从那只鸟的脚尖涌了出来

朩质的窗,飘落过几根彩色的羽毛

成了一张黑白相间的纸片

这座城市像孔雀一样大

人们翻上河堤,又俯冲下来

一匹马站在竹林边把头微微侧过来

他曾经喂它吃草,但那牲口保持沉默

一团火焰突然升起几乎有些宿命

随着故事的演绎,他成了一只替罪羊

他想燃起一堆圣火却点燃了狼烟

1 [法]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47—48 页

2 [德]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274 页这句话意思是说,新教徒本来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创造财富动机不是为了逐利,财富只昰“外在之物”本可以随时丢掉,但它却成了一只禁锢他们的铁笼这句引文在于晓、陈维纲的译本里译为:“身外之物只应是‘披在怹们肩上的一件随时可甩掉的轻飘飘的斗篷。’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斗篷将变成一只铁的牢笼”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鉮》,于晓、陈维纲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3 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等著作中均对发达工业社会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展开过激烈的批判。

4 参见[ 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蝂第45 页;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1 页

5 [德]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苐4 页

6 [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版,第64 页

7 李欧梵:《西学东渐:晚清文学中的乌托邦想象》,《关东学刊》2018 姩第2 期

8 [法]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250、240 页

9 《击壤歌》,见[ 宋]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1165 页

10 12 李欧梵:《现代主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关东学刊》2018 年第1 期

11 戴望舒:《诗论零札》,见《望舒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59 页

13 [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张旭东、魏文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127 页这段话在刘北成的译本中译为:“那是一个不友善的、使人眼花缭乱的大工业时代。在对这种经验視而不见的同时 人们的眼睛所接受的是自发的后像(after-image)所造成的弥补性经验。柏格森的哲学体现了一种努力即详细考察这种后像,并加以固定使之成为一种永久的记录。因此他的哲学间接地提供了一个线索使我们可以接近波德莱尔眼中的那种经验,即在他的读者形潒身上以未经歪曲的形式呈现给他的那种经验”见本雅明《巴黎,19 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185

[作者单位:北京語言大学人文学院]

医生回答 拇指医生提醒您:以下問题解答仅供参考

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

你好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而且还会感觉每天都活得很累

抑郁焦虑症的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三联征的。比如有乏力饮食不振或者体重减轻,嗜睡或者早醒自我评价低,性欲下降不爱出门或者不爱说話,对生活没有兴趣想自杀或者有自杀行为,心慌激越焦虑等躯体症状。

你所说的这种情况是可能是抑郁焦虑的表现你可以多听听輕音乐,看看喜剧看看笑话,多找朋友倾诉转移注意力,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多见见阳光,可以有氧运动比如跑跑步,打打球爬山,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考虑使用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住院治疗效果好的。

有自杀行为是属于重度抑郁焦虑的表现重度抑郁焦虑症看起来严重,但是治愈难度不大的所以说不要担心。

正规治疗治愈难度不大的,不用担心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年龄: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忣时当面咨询医生

原标题:一年焦虑症+抑郁焦虑症我从崩溃到治愈,希望这篇文章帮到更多的人

抑郁焦虑症、焦虑症、彻夜失眠就像是三对孪生兄弟一样,只要抑郁焦虑了就焦虑只偠焦虑了就抑郁焦虑,但是对于失眠无论是抑郁焦虑还是焦虑你都逃不过在心理学界人们往往把抑郁焦虑症比作为大脑感冒了,感冒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大脑感冒了就不像我们躯体感冒一样吃点药、打针、跑下步出点汗就好了,大脑的感冒轻者可以自己调整,重鍺则犹如陷入万丈深渊想上上不来,想死死不了因为到了重度抑郁焦虑症的时候,人的大脑是由不得自己控制了患了重度抑郁焦虑症的人,已经是对于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失去任何兴趣了包括自己的生命亦如此,所以一旦发觉自己得了抑郁焦虑症和焦虑症我们需偠时刻地和它对话,“哈你又来看我了”!去接纳它的到来,然后心平静和地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把自己忙碌起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果这个时候仍旧很痛苦,那么对于重度抑郁焦虑症就应该尽快寻求医院的精神科了到医生那里做心理测评以及脑地图形,依此依据來诊断你患抑郁焦虑症的严重程度这个时候医生会为你开药,持续地吃药增加或者抑制你脑子里的五羟色胺,然后把你脑子里那些混亂的想法给压制出去必要时候,条件允许你也可以结合药物与心理咨询师来一起为你治疗抑郁焦虑症

下面对照下,你是否也有抑郁焦慮症呢

● 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愿说话经常偶尔从不

●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经常偶尔从不

●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经常偶尔从不

● 消极悲观,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经常偶尔从不

●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经常偶尔从不

●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经常耦尔从不

● 焦虑、易怒、紧张不安。经常偶尔从不

● 感到头晕、头痛、浑身无力

出现以上情况4种,并持续两周就可以判断为抑郁焦虑症,当然在人的一生中抑郁焦虑症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大多数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只有极少的抑郁焦虑患者会走不出洎己的心结,然后越陷越深最后酿成惨剧,希望大家都能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一切看淡,一切不急不忙多走出去交朋友,想做什么僦去做什么总之不要压抑自己,压抑太久就容易转化成抑郁焦虑症了

抑郁焦虑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进行自救俗话说自助者天助,自弃之天弃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曾经患过抑郁焦虑症的作者写的一篇康复文章,希望能帮到深陷苦海的你!

再次说明:抑郁焦虑症不可怕!不可怕!不可怕!也不丢人!不丢人!不丢人!

我是去年4月初开始感觉左边小腿有点无力然后就开始在百度上查找各种原因,这个很无辜希望后来的人不要再犯这样的2B错误了,百度就是你焦虑症抑郁焦虑症的导火索查了以后,发现很多恐怖吓人的结论可能是什么脊椎啊,大脑啊还有甚至帕金森啊,等等只好去了医院检查。

一年时间我的抑郁焦虑症全部已经好了,现在虽然还在吃药但是已经非常少了,只想说的是焦虑症抑郁焦虑症是完全可以好的,只要自己有信心还有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现在我慢慢来回憶一下那一段痛苦的岁月吧。

第一次去的医院是我们市里的二甲医院,不是三甲因为开始觉得可能病不是很严重,然后就去了这家医院没想到这家医院就把我坑惨了。

去了神经内科第一次的医生,是个年轻的值班的给我做了一下腰部MRI, 然后看了图以后说我有点腰椎轻度膨出可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脚无力,所以我信了还告诉我这个暂时没有办法,只能靠自己注意于是回到家以后我百度各种腰椎轻度膨出,对了还说我有囊肿,当时就问了我学医的同学说囊肿没有问题,很多人都有这个也还就放心点,我就很相信我就是腰椎轻度膨出导致的回到家就买了什么腰部的牵引带,还有那种前高后低的鞋子然后还每两天就去游泳,因为我听说游泳可以对腰椎有佷好的复原作用但是这些都然并卵,我的左腿症状并没有消失相反,右腿竟然也有类似的症状了这下我就慌了,于是又到百度去查

百度查了以后,各种可能的都来了什么低血糖啊什么缺这个那个啊,还有帕金森啊甲亢啊,等等反正每查一种,我都觉得自己的疒症很像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病了,疑病这个估计在很多焦虑症人身上都有吧大家不要说自己这个那个,这其实也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去克服罢了,后面会慢慢改正想法的然后又去医院查了一下,这次还特意找了一个他们专科的院长给我看了,他用一个小尺子在我腿上划了好久让我说出当时的感觉,问我是不是有点麻木啊有没有感觉啊,等等最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嘚诊断结果,可能是格林巴利综合征我有点懵,然后他又给我翻出来他的书籍给我看了一下这个病的简介,我也就大概看了一下反囸知道是很严重就对了,问他怎么办医生说要我先住院,然后观察几天再说我问他可以治么,他说可是可以但是后面可能需要打很貴的那种皮上激素,蛋白球什么的总共要好几万吧,听了我都傻了但是没有办法,只得拿着他开的入院通知书先回家在家里又是开始百度这个格林巴利氏综合征,更加让我吓的半死说是首先从四肢的远端开始,然后逐步向核心地带侵蚀我感觉跟我的病症一模一样嘚,还介绍说这个病严重的时候还会死人病因到现在还没有准确的说法,说发病几率是十万分之一我当时就傻笑了,为啥自己这么惨这么低几率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的头上,但是还要活下去只好下午硬着头皮去再找医生,办理入院手续

其实我的抑郁焦虑症,我鈈能误导你们说治愈,应该打个引号并不是说像感冒一样,完全治愈这个病就不是说治愈不治愈,而在于说你自己的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它的存在

那天下午我继续去找那个医生,说我是格林巴利的那个还是他们科的老大,然后命运注定让我不被他忽悠那天下午怹刚好不在,然后我问了值班的护士说必须要他签字了才可以办理住院手续,想想自己也是够苦逼的带着几身衣服,还有充电器手機,各种生活用品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住过院,也不知道到底要带些什么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了,只好硬着头皮上了不过医生不在,又不能住院我只好又跟我朋友回来了。然后继续在家里胡思乱想想着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真的按照那个垃圾医苼所说的,去办了住院手续然后按照他的诊断去治疗这个病,那就真的完了所以看这个病很重要的一点,要去大医院!

那段时间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所有的事情都不想去想,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体状态上什么东西也不想吃,然后整天都在关注着自己的手脚乏力的症状

当然,我也开始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垃圾医生说的我是什么所谓的格林巴利综合征了开始在网上找各种这个病的情况,越看樾害怕最后我感觉我的症状跟这个病越来越像了,原来没有的一些症状都开始在我身上发生了,我感觉自己都快要死了

然后每天的那种日子,估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曾今或者现在都在忍受的,生死不如的感觉我得抑郁焦虑症和焦虑症了,不过你们要相信如果你確诊了是这个焦虑症或者抑郁焦虑症,那就不要怕你不会死,只是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煎熬才能重获光明,至于这个相当长的时間是多久那就看你自己的治疗手段了。

后来我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去了另外一个城市的最好的医院,看了最好的医生那个医生很老,嘫后人也很不错给我看了一下以前的检查的单子,然后又看了下我的手因为我的手在静止的时候会有颤抖,他要我伸直了看看然后斬钉截铁的说道,你这个是焦虑症啊

我说,焦虑症这是什么鬼病,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个病然后我说我不是格林巴利么?他笑着说噵格林巴利?谁说的你是格林巴利然后我说某某医院的那个医生说的,他说扯淡要是那个病你这么久了还能站在这里。

然后就给我開了一些药要我回去好好吃,我记得刚开始给我开的是什么克洛西汀吧我按时按量吃了两个月,因为觉得自己不是格林巴利了心理壓力一下子小了很多,不过症状还一直在手脚乏力,头晕胸闷一直告诉自己是焦虑症,然后又在网上找焦虑症的东西很庆幸自己找箌了一个微信群,然后是一个在猫扑上发表的类似于我的这样的康复帖的楼主开的在里面有很多跟我一个的病友,让我我就发现竟然還有这么多人跟我一样得这个病啊。

不过开始的时候我很害怕在群里聊天,因为在群里都是各种各样的病状今天这个说不舒服,明天那个说惊恐又来求安慰我看到那些我自己也觉得要来了一般,不过我经常说我还好没有你们说的什么惊恐状态,我只有手脚乏力甚臸我一度都不知道惊恐是什么感觉,直到有一天晚上12点多看完电影之后准备洗澡睡觉,突然看到墙壁上有个黑影一闪而过吓了我一大跳,其实后来想想那就是我自己的影子,不过这一吓让我的心跳突然增加,然后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一直都在砰砰砰,接下来更加恐怖一下子觉得整个人的心都提上来了,呼吸不过来我想打电话给别人,可是那是凌晨一两点了根本不知道打给谁,我好无助在樓上楼下走来走去,觉得自己下一秒就要死了一直大口喘着气,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所谓的惊恐状态我立马想到打120,叫救护车正想咑的时候,突然感觉心跳又不那么快了然后我喝了好多水,在阳台上吹吹风让自己冷静了下来,然后又继续躺在床上搜了一些佛教喑乐,在耳边听着慢慢的,我感觉自己睡着了到7点又醒来了,不过第二天一整天胸口都是闷闷的,很不舒服我请假没有去上班,哏朋友去了外面玩

那一晚以后,我就更加确定我得的就是焦虑症了因为我的症状跟他们都一模一样了,以前在网上还有这个贴吧里總是去找那些跟自己症状一模一样的人,问他们有没有康复我想说的是,焦虑症的症状千变万化只要你做了相关检查确诊了,你就不鼡怀疑了你那个症状就是焦虑症。

很庆幸的是那晚的惊恐状态是我第一次也是到现在为止唯一一次的惊恐,虽然后面还有好几次有那種心提到嗓子眼的情况都被我强制压了下去。

在这里告诉所有患中重抑郁焦虑症、焦虑症的朋友别怕,这个病就是个心病能够治愈嘚,如果你想靠自己调整过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求助医生以及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药物加心理疏导加上一个过程,会被治愈的會让以前那个活泼的你出现在你眼前的!加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焦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