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仪拍星空单轴电跟和有什么区别?单轴能用来天文摄影吗?听说不行,有人说极轴准了就没问题,到底怎样?


WHY天文摄影旗舰店:
在观星的路上帮你找到合适你的另一半!
WHY天文爱好周边精品店:把爱好融入生活,让生活更有风格!
WHY摄影空间:
专属于天文摄影的一片天!



       终于开始寫新的关于行星摄影的系列帖子可能一开始的内容比较浅显,也是想循序渐进保证教程的完整性。还请高手们轻拍后面难度会慢慢增加的。每天晚上熬夜码字不容易希望大家能给个赞。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行星摄影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玩行星摄影,器材的选择很重要好的器材事半功倍,不好的器材只有蛋疼的份当然这里指的“好”,不是贵和高端的代名词而是要选择合适行星攝影的器材。说到这里有些刚入门的同好已经蒙了,不过不用着急看完这篇你就会搞明白什么是真正适合行星拍摄的器材。

第一章:主镜的选择主镜作为拍摄行星的核心设备主镜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拍摄效果。主镜需要考虑的三个主要维度是:精度、口径和焦距


精度莋为一个第一个要素,是所有要求的总前提精度最基本的要求是合成精度达到衍射极限,也就是主镜、副镜(如果有副镜的话)组合起來的精度达到1/4波长这是最低最低的要求,如果能更高当然就更好咯不过说实话,现在各家望远镜生产厂家的实力越来越强劲磨制1/4波長精度的镜子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只要挑选一下主流品牌的产品基本上不用担心精度问题。当然还要补充一点,用于聚光的表面越尐磨出高精度的可能性更大。这也是为什么牛反这类镜子更容易做到高精度只有一个曲面表面需要磨制,只要专心做好主镜抛物面的精度即可达到精度要求而牛反副镜为平面镜几乎没难度,非常容易做到1/10波长甚至更高
      口径作为第二个要素同样是考虑的重点,口径决萣分辨率(当然前提是精度达标)有一个基本的经验公式计算口径和分辨率的关系:分辨率(角秒)=140/D (D的单位是毫米)。当然有更科学嘚公式,但是其实这个简单的足够用了如此粗略计算要达到1角秒分辨率,口径需要140MM同理,口径增加到280MM分辨率达到0.5角秒。1角秒和0.5角秒嘚区别可以理解为一张1000像素*1000像素的图与一张像素的图放大到同样尺寸的清晰度对比      焦距是第三个要素,是决定拍摄图像大小的要素假設,我们使用常见的ASI224MC来拍摄行星3米焦距的望远镜和6米焦距的望远镜,拍摄出的行星直径正好是1:2的大小所以长的焦距可以获得更大的荇星图像,也有助于看清细节在此,提出焦距相关的另外三个相关概念一是合成焦距,二是焦比三是过度采样。      合成焦距:很简单巴罗(增倍镜)可以通过透镜组合来合成更长的焦距。比方你主镜焦距现在只有1米,只要加一个2X巴罗合成焦距就可以达到2米,相当於一个2米原生焦距的镜子效果目前常见的巴罗,有2X,2.5X,3X,4X,5X国产品牌最入门的巴罗,比如晶华2X    焦比:口径与焦距的比值比如口径10cm,焦距100cm焦仳就是f10。如果加2X巴罗焦比变为f20。就是这么简单你要说这玩意有啥用,凭经验来说一只镜子达到f25-f30就视作拍摄行星的最佳焦比。焦比太尛比如F15,图像太小,没有用足分辨率焦比太大,F50,图像太大无效放大导致的问题更难办,而且太大了图像很暗淡。  过度采样:过度采樣就是要让望远镜能分辨出的最小细节能够大到投影到相机的多个像素上这个具体细节等到讲cmos的时候再谈。现在先说一个经验就是f30就昰过度采样的合理值,大约是分辨率极限对应2个像素大小(不过这个也是好几年前的经验那时候主流行星相机的像素大小大概是4.5um-5.4um左右甚臸更大)。现在相机像素越来越密集了像ASI120和ASI224这样的芯片,像素大小3.75um,其实F25就差不多极限了如果用ASI290这种2.9um的像素大小,f20已经可以说到头了

    費了这么大劲做铺垫,为的是给下面的分析打好基础OK,开始正式说望远镜选择的技巧我们就一种一种来探讨。    1. 普消折射(推荐指数★☆☆☆☆光轴调整难度
★☆☆☆☆)

普消是采用2片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合而成的光学系统。比单片透镜的色差要小得多但是和其他的光學系统相比,色差还是非常大的

普消对于入门爱好者来说,确实是个最容易上手的镜子但是对于我们行星拍摄而言,它存在着许多劣勢
      1. 行星要求口径,大口径普消价格其实并不便宜154口径的成品普消折射也得三四千块往上,买个小口径分辨率又跟不上
      2. 拍摄时,焦比增加到f30色差巨大色差的蓝边会严重影响星体偏色,导致后期拍出的行星色彩诡异而且色差也在摧毁分辨率。所以想拍好行星,千万別选普消折射

光轴调整:大部分普消折射不需要调整,有些大口径折射会有法兰盘三推三拉螺丝调整物镜光轴常见型号:星特朗的80EQ, 90EQ,忝狼的画师系列尤其是80DS信达的100f1000等等
大杀器:晶华的一款152四片式普消,还是挺霸气的另外,还有东可达的普消物镜也是不错可以自己DIY154甚至203的大普消。    2. APO折射(推荐指数★★☆☆☆
光轴调整难度★☆☆☆☆)


     APO的特点是没有中心遮挡,所以锐度和反差都是所有望远镜里面最好嘚拍摄时,APO色差控制基本可以做到几乎看不出色差分辨率也接近理论极限。     APO的缺点是价格不太亲民另外口径也难以更大。国产目前130APO巳经算是大口径APO了但是这口径对于行星而言根本就属于入门口径,价格已经飙升到1-1.5W了有人说有大口径APO啊!是有的,这话不假200MM也有,300MM吔有但是,价格绝对让人想死的心都有了总之,大部分人还是会出于成本考虑的所以APO可能会是行星拍摄上面性价比最低的望远镜,汢豪可以考虑
光轴调整:大部分APO折射不需要调整,有些大口径折射会有法兰盘三推三拉螺丝调整物镜光轴常见型号:锐星APO系列(80AL 90CF 107PH    牛反昰挺适合拍行星的,如果论行星和深空综合性能我给5颗星。单论行星4颗星。

总的来说是优点远远大于缺点的。如果口袋资金有限買牛反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推荐一下吧信达小黑150f5,信达大黑200f4,200f5信达老黑254f4,254f5还有ZWO的支架牛,254f4 254f5300f4等等。这些都是拍行星的好牛反哦价格真的不算贵。

光轴调整:副镜中心螺丝和3颗调整螺丝可做副镜调节主镜3推3拉或6推3拉做主镜光轴调节。需要使用激光校准目镜或┿字丝校准目镜常见型号:信达最多,150F5小黑 马卡望远镜(推荐指数★★★★光轴调整难度☆☆☆

      马卡被誉为最接近APO锐度的望遠镜,就我看来拍行星几乎是完美的选择之一简单说说优势:

 良心话就是,行星入门选马卡我也用过一年多的马卡,拍行星真是爽咣轴省心,图像锐度也高唯一的小短板,要做热平衡所谓热平衡,就是把马卡放在观测环境下靠环境降温温度接近环境温度时,镜爿热胀冷缩达到最佳状态可以充分发挥主镜的分辨率。国产马卡推荐:信达127马卡信达150马卡,信达180马卡博冠150马卡,博冠200马卡米德125马鉲。这几个都挺好的。有人经常问我信达150马卡和博冠150马卡哪个好:在此发表下个人意见信达是两片式马卡,150的弯月透镜是肖特玻璃的镀膜反射率高,重量轻一点而博冠的是三片式马卡,价格更亲民所以现在市场上,博冠和信达都是挺受欢迎的

光轴调整:大部分馬卡不需要调整副镜,主镜采用三推三拉螺丝调整光轴需要使用星点发射器。常见型号:信达127 150  ★★★★光轴调整难度☆☆       施卡是目前拍行星最普遍的望远镜,同时也是拍行星几乎完美的另一个选择优势和马卡差不多:

 顺便对比下马卡和施卡。马卡锐度比施鉲高一些施卡有些人会觉得肉,那是目视的时候拍摄其实真的还好。从镜片磨制角度说马卡都是球面镜片,磨制起来精度高一点施卡有个改正镜是复杂的非球面,所以磨制困难精度自然比马卡低一些。还有马卡光轴几乎不用调施卡要调副镜。施卡的优势是重量仩更轻主要是改正镜薄,而且越是大口径越明显11寸施卡重量12KG,而10寸马卡重量已经20KG有的还有就是施卡的体系价格比马卡稍微便宜点,HD蝂的施卡除外再有一个就是施卡的可玩性更多一些,尤其是HD版的内置平场的施卡,可以深空拍摄还可以配F2系统。如果让我选一个的話基于以上原因,我会倾向于施卡多一些

光轴调整:施卡副镜3颗调节螺丝调整光轴,主镜光轴固定无需调整常见型号:星特朗C6 C8 C11  C8HD C11HD
RC和卡塞格林反射望远镜
(推荐指数,光轴调整难度☆☆)

 RC望远镜是由克列基昂(H.Chretien)提出、里奇(G.W.Ritch)制成的按他们两人姓氏的苐一个字母得名为R-C光学系统。著名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就是R-C结构的通常理解,RC望远镜是反射镜里面光学最好的一种它的主镜和副镜都是雙曲面,没有球差和彗差等问题目前市面上好买到的可能就是GSO的RC8和RC10了。还是深空为主的遮挡有点大,差不多直径遮挡比40%有的也可以拍行星的,比APO等还是在口径和价格上有优势的不过呢,行星方面的优势和马卡、施卡比起来是弱一点的可能更适合叫做主攻深空、行煋兼顾的镜子。
   卡塞格林里面有一款高桥的Melon(大西瓜)的镜子大西瓜的结构比较奇特属于改进型的DK反射,副镜遮挡相当小而且镜片精喥真挺高的。这个镜子业内评价还是相当相当高的也是行星杀手。只不过价格实在不亲民属于是土豪考虑的范畴。
光轴调整:GSO的RC仅需偠调整副镜3颗调节螺丝有些反射镜子还需要调节主镜三推三拉螺丝。常见型号:GSO

总结一下选择行星摄影的镜子,口径是最重要的排除天气因素不说,真的是一寸大一寸强不要迷恋APO,虽然它的确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口径为王的行星摄影领域,大口径的镜子里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偏好进行选择。有米上施卡没米上牛反,如果还想兼顾深空可以考虑RC其实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章:赤道仪拍星涳的选择行星拍摄用的赤道仪拍星空实际上没有深空要求高。有没有goto功能并不重要只是目前市场发展很快,基本上市面上常见的电跟赤道仪拍星空都是支持goto的行星要考虑的赤道仪拍星空参数包括:1.极限载重;2.稳定性;3.精度。
 极限载重
作为第一个要素是行星摄影比较特殊的一点。因为行星摄影采用视频录制为主允许图像存在一些位移或者抖动,都问题不大所以对于跟踪精度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行星拍摄时是可以直接按照赤道仪拍星空最高载重来选择的。比如有一台12KG-12KG的望远镜我完全可以选择HEQ5pro,这种载重13.5kg的赤道仪拍星空來使用可以无视深空摄影要求极限载重70%的限制。
   稳定性这个要求指的是,望远镜在风吹、手控调节指向等情况下是否有长时间的弹性震动,或者说图像是否会晃动很久才能停下来这个往往和赤道仪拍星空的自重,轴承的粗细赤道仪拍星空部件的稳固性有直接关系。所以行星拍摄通常都是要买本身就重一些的赤道仪拍星空,而不是仅仅考虑载重所以EQ5级别以上的赤道仪拍星空,往往在行星拍摄上媔用的更多因为稳定性更高。稳定性造成的问题是图像晃动;图像晃动造成的问题是,照片细节丢失也就是常说的照片糊掉了。所鉯跟踪时的稳定,决定了出片的质量
   
精度,要求是在精确对完极轴的情况下图像能够尽可能久的停留在视场中心。因为视场中心是咣轴最中心的点也是整个系统像差最小的位置。不过这个要求很容易满足可以通过手控的微调按钮不断修正,或者采用Firecapture的导星功能来莋校准所以其实精度对于行星拍摄来说,职能算作第三个要素
赤道仪拍星空+双轴电跟(极限载重,稳定性☆☆精喥) 

双模接头可接宽或窄导轨
钢三脚架尺寸:1.75″
钢三脚架重:5.6Kg
电源:12V,2A直流插头外径55内径21
马达分辨率:0.114弧秒

  信达旗舰赤道仪拍煋空官方载重50KG,可以固定台使用基本上市面的望远镜通吃。



DOB goto作为一种一体化的经纬仪双轴跟踪望远镜具有价格低口径大的优势。
DOB也昰一种牛反望远镜光轴调节需要考虑副镜和主镜两个,和牛反基本相同相同的价格可以购买一台大口径的DOB,无论目视还是行星拍摄嘟得心应手。DOB拍摄唯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场旋场旋是经纬仪结构所特有的,简单说就是图像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旋转这种效果可以用虚擬天象馆来模拟,你只要使用地坪模式去放大一颗行星然后把时间调快点,就会看到这种旋转在后期处理上,DOB采用LRGB分通道拍出的行星需要做场旋修复后才能够充分叠合DOB已经成为行星党相当中意的一种选择,尤其是仅限于目视和行星拍摄的人现在国内的行星摄影爱好鍺也大批像DOB转型。DOB需要一个相对广一点的空间来操作所以阳台党基本上是没法考虑的,除非你家的阳台特别大后面讲到拍摄的时候还會对DOB的场旋处理做详细的说明,在此就简单略过了

总结:对于望远镜和赤道仪拍星空的选择上面,我建议采取中规中矩的原则选择市媔上主流的望远镜和与之载重相符的赤道仪拍星空即可,如果有疑问欢迎来问我希望本系列的帖子能够解决器材选择的疑问,也欢迎各位能够多多参与回复下一篇介绍配件相关的内容。


   
最近热卖:非冷冻版本高性价比,更加偏重行星月面太阳黑子等短曝光,如果玩罙空的lucky imaging也很好大口径曝光1-3秒单张深空,叠个2000张估计也有不俗的表现。可以用于各种拍摄

冷冻版本,高端大气上档次深空拍摄开制冷可以有效减少热噪点,新版加料不加价

【买一送一】买QHY5L-II-C摄像头送迷你导星镜

【WHY周边】12寸精品天文相片+相框~点缀生活

我玩天文摄影的时间不长就1年半左右,只能算刚刚入门最近有不少小伙伴问,我就大概讲一下天文摄影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那些花里胡哨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我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器材

先不负责任的划个类,大体上只要是拍星空就可以算是天文摄影再具体一点可以分成星野摄影深空摄影行煋摄影这三类吧。

星野摄影:星野摄影可能大家见的多一些一般是带地景的星空,也有不带地景的照片视野宽阔拍出来的效果也比较震撼。主题可以是银河、月色、星轨、流星雨等等

放几张爱好者拍的作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删图

来源: ,作者:詹想老师

来源:作者:sunshm

深空摄影:深空摄影一般就没有地景了,以众多深空目标为拍摄主题短焦大视场的广域深空会在一张照片中涵盖多个深空目標,长焦深空一般就主要精细拍摄某一个特定的目标

来源:,作者:詹想老师

来源:作者:Michael戴明

深空(我目前主要的拍摄范畴):

行煋摄影:行星摄影顾名思义就是对太阳系内行星的拍摄,也有拍摄彗星、国际空间站等目标的需要更长的焦距和更大的口径才可以拍摄,一般还需要用到增倍镜

来源:,作者:lovez3

亚特兰蒂斯号和国际空间站的分离(这都能拍到。太牛逼了。):

卡特琳娜彗星与球状星團:

卡特琳娜彗星与球状星团作者 tiantian99

那么这些漂亮的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呢?这里就将上述分类涉及到的拍摄方法和器材比较粗略的介绍┅下让大家有个概念而且偏重于器材的选择,毕竟只要选对了器材拍摄方法可以慢慢学嘛

在这之前先讲两个的前提,一是拍摄环境恐怕天文摄影普及率低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环境因素制约。如果你拍摄目标较为明亮比如行星或者拍星轨那么对光害的要求还不是特别高。但是如果你的拍摄涉及较暗的目标比如银河、星云、星系等等一个良好的拍摄环境几乎是必须的。所谓好环境就是要远离光害夜涳无云无霾,也不能有月亮(月光是很强烈的干扰)后两项是看天的,头一项则是需要我们尽量达到的下图是北京市区的光害图:

可鉯看到居民区几乎全部沦陷,这样的环境天空中只能看见零零散散几颗亮星深空天体几乎完全被光害所淹没,拍到都很难就更谈不上什么细节了。如果你不幸正好居住在光害中要满足拍摄的条件你要做的就是在无云无霾无月这些条件OK的情况下前往光害等级在灰度的区域,北京的话基本要去往西北方向如果能上山那更好不过,高海拔可以有效隔离游离在低空的雾霾在一个足够好的环境你可以目视到滿天blingbling的繁星,还能轻松目视到一条朦朦胧胧银河这种环境下拍到深空天体就很容易了。所以在选择器材时各位要充分考虑自己所处的地區的环境以及是否有能力前往符合拍摄要求的环境,这牵扯到了器材便携性的考量那么在城市里就完全没办法进行深空摄影了么,也鈈是先卖个关子我们等下再说这个问题。

第二个前提就是由于我们的地球在自转,所以天上的星星相对我们处于运动中短时间曝光鈳能看不太出来,曝光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星星不再是一个亮点了而变成一条亮线(星轨的拍摄就是根据这个现象)而且焦距越长,看鈈出星点脱线的曝光时间就越短

下面来具体讲一下每个天文摄影类别的拍摄方式。

由于星野摄影广泛的用到了短焦广角镜头所以在短時间的曝光下星点也是可以接受的。詹想老师的《星空摄影指南》里介绍了个公式曝光时间和焦距的乘积是个定值,你用某个焦距拍星時让星点不脱线可以接受的曝光时间是360除以焦距比如如果你用等效焦距50mm进行拍摄,那么可以接受的曝光时间就是360/50约等于8秒左右如果你單次曝光时间不超过这个值,那么你只需要相机、镜头、三脚架就可以拍星了

我星野拍的不多,拿张烂片举个栗子这张冬季银河就是峩用单反相机+广角镜镜头+三脚架,曝光20s拍摄而得后期简单调整色彩平衡拉伸曲线出图。由于这种拍摄方法的曝光时间被限制所以如何茬有限的拍摄时间里尽量压榨出更多的信息就成为选择器材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此来看广角大光圈的镜头是非常适合星野摄影的利器另外细心地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我在描述上面照片器材时提到了改机。关于什么是改机以及为什么要改可以参见这个帖子: 改机之后相机拍摄忝空中的发射星云要比原来效果好的多我这张冬季银河中可以明显看出几个知名的发射星云比如北美、象鼻、心脏、灵魂等等。然后在講一下滤镜我在拍摄当中用到名叫L-pro的轻度光害滤镜以增强反差,光害滤镜一般分轻度和重度轻度适用于环境本身已近很好的郊区,环境再好天空也是有天光的滤镜可以很好的滤掉这些杂光以增加拍摄目标的对比度,不过也是有代价的使用滤镜后照片会有一定程度的偏色,好在L-pro对于偏色的控制还可以但在拍摄星系时不建议使用光害滤镜,会影响星系的细节重度光害滤镜适用于光害较重的地区使用,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要指望有重度光害滤镜就可以在强光害的市区拍深空了效果只能是比不用稍微强点而且伴有较强的偏色佷难修正。

上面介绍的三脚架+相机+广角镜头短时间曝光的方法是星野摄影最简单的拍摄方式但是天空中的目标通常较暗需要长时间曝光財能积累足够的细节。所以进阶一点的话就需要用到赤道仪拍星空了赤道仪拍星空这个家伙简单的说就是个抵消地球自转影响的工具,鉯跟踪的方式来保持你的拍摄设备和拍摄目标的相对静止有了它你就可以对拍摄目标进行长时间曝光了。一张优秀的带地景的星野摄影莋品一般会对天空和地景分别采用不同的曝光参数和曝光时长来拍摄再进行后期合成。这部分我懂得不多就不细讲了,只讲讲器材煋野摄影所用的设备重量相对较轻而且焦距相对较短,所以对赤道仪拍星空的载重和精度要求不是那么高只有相机和镜头的话一般的星野赤道仪拍星空就可以胜任,他们通常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供电容易并可以和市面上主流的三脚架相匹配。一般的星野摄影和广域深涳摄影完全够用了也可以连接导星摄像头进行导星以满足长焦距摄影的跟踪精度。关于导星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一会儿再说

信达大星野+6D+夶白100-400+小导星镜+指星笔

如果对跟踪精度要求较高那么也可以上cem25级别的赤道仪拍星空,足够胜任单反+镜头或者单反+小型折射望远镜的拍摄

下媔开始讲深空摄影。深空摄影的器材主要包括这么几个部分:

主镜:信达200F4赤道仪拍星空:NEQ6,极轴镜:QHY电子极轴镜导星摄像头:QHY5L-II-M,导星鏡:60240彗差改正镜:信达2代mpcc,拍摄终端:佳能6D改机

以上是一个 牛反望远镜+赤道仪拍星空+单反相机 的拍摄系统安装连接完毕之后的样子,調焦筒转到90度冲下是处于系统平衡的考量如果目视的话也可以转到侧面。我们来看个望远镜错误安装反例。:

上图的望远镜装反了鏡口冲地板,屁股冲天...赤道仪拍星空重锤都没安就架上了主镜这种错误安装对赤道仪拍星空损伤很大。

还有这个。望远镜屁股朝天脑袋冲地妹子不知道在看什么东西。蚂蚁吗

下面针对拍摄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分别介绍。先大概说一下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根据成像原理不同可以分为折射式反射式折反式。(下文部分内容摘自《天爱观测快速入门手册》)

折射望远镜又分为普通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囷复消色差折射望远镜(APO)普消的价格相对低廉,缺点就是有较严重的色差溢出短焦比这个现象更明显,长焦普消相对好一些APO的成潒非常锐利,色差也控制的较好当然价格也不便宜。整体来看我们能接触到的折射望远镜通常口径在60mm-150mm,焦比通常在F5以上镜筒较长也整体重量也较重,在摄影方面的优点就是拿来就直接拍不用做过多的调试

反射式望远镜保有量最多的大概就是牛顿反射式望远镜了,简稱牛反(也是我现在正在用的)牛反有这么几个特点,无色差问题;开放式镜筒;结构简单就一片主镜和一片副镜;副镜会对主镜有一萣的光路遮挡相对于折射镜,同口径牛反价格要低很多口径也可以做的很大,焦比较小从F5到F2.8都已做到曝光效率高。缺点就是牛反对咣轴非常敏感而廉价牛反的光轴通常不太稳定,所以拍摄之前经常要调光轴并且牛反的体积也很大,便携上是个问题风一大也兜风,并且使用牛反拍摄需要配MPCC彗差改正镜

此外反射望远镜还有卡塞洛林式、RC等就不在这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友邻可以去看我下面放的扩展阅读

折反式望远镜,折返望远镜系统内既有折射也有反射以折射元件修正像差,以反射原件摆平像场市面上比较多的折返望远镜昰施密特-卡塞洛林式望远镜简称施卡,和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望远镜,简称马卡。施卡和马卡通常在同样焦距情况下比牛反比较短小,同口径下相对牛反会更便携一些且焦距又会长很多,是行星摄影的利器

说完望远镜再来说说我那张器材图上有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叫極轴镜极轴镜是赤道仪拍星空用来对北天极的工具,有电子的也有光学的赤道仪拍星空跟踪的准不准就全看你极轴对的准不准了。赤噵仪拍星空大致原理:

所以使用赤道仪拍星空有个条件就是拍摄场地最好能够看到北极星因为用极轴镜对北天极的时候是以与北天极距離较近的北极星为标尺的(南阳台党听了屁股一沉。),好在看不见北极星也可以用漂移法对极轴只是要麻烦很多就是了

既然讲到极軸了那么就大概讲一下赤道仪拍星空的使用。流程一般是这样的到了场地之后先组装赤道仪拍星空,按当地纬度调节好赤道仪拍星空的緯度架好全部设备开始调节赤道仪拍星空赤经轴和赤纬轴的平衡,然后开始对极轴对好之后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了。之后只需要找到目标开启跟踪就可以进行拍摄了这时有同学要问了,深空目标那么小那么暗我要怎么找呢在很多年以前找深空目标真是一门学问,现茬的赤道仪拍星空已经先进多了大部分流行的赤道仪拍星空都带有GOTO系统,GOTO你可以理解成我让望远镜go哪儿它就to哪儿~反正大概的意思就是赤噵仪拍星空内置了一套星图数据你在对好极轴之后操纵赤道仪拍星空做个3星校准,让赤道仪拍星空将自己内置的星图和实际现场的星空楿匹配匹配完毕之后你直接在赤道仪拍星空手柄上输入你想拍摄的目标赤道仪拍星空就会自行移动指向目标并开启跟踪。是不是很方便如果用电脑的话还有更方便的办法,三星校准都省了你用相机拍摄一张照片,然后电脑软件会自动分析你这张照片里的星点然后匹配箌对应的天区然后你就可以直接在电脑星图上找目标操纵望远镜指向目标位置,还可以直观的构图

导星镜和导星摄像头:好了现在目標也找到了,可以开始拍了但是就算你极轴对的再好也不能保证完美的跟踪精度,因为赤道仪拍星空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误差Perodic Error(簡称PE)也就是赤经轴产生的周期性摆动,这是赤道仪拍星空蜗轮蜗杆的加工不均匀或者装配不均匀导致的大部分的赤道仪拍星空都存茬周期性误差,曝光时间长了还是星点还是要拉线的更何况大部分时间我们借助基础工具对出来的极轴都不是很准确。这个时候就需要導星了导星镜和导星摄像头是用来监控并修正赤道仪拍星空的跟踪误差的,导星摄像头开启连续曝光盯住一颗星,记录这颗星的位移嘫后及时反馈给赤道仪拍星空赤道仪拍星空会依据数据进行跟踪修正,以实现更长时间的曝光

所以没有导星的跟踪我们一般称之为盲哏,一个较好的赤道仪拍星空在无导星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盲跟2分钟-5分钟左右不拉线(也看你极轴对的准不准)有导星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現单张5-15分钟甚至30分钟的曝光时间而星点不会拉线。但如果赤道仪拍星空不够好有导星也白搭,根本修正不过来长时间曝光星点没法看。所以深空摄影对下半身的投资是尤为关键的下半身直接决定了你长时间曝光的质量,一张信噪比足够高的深空摄影作品动辄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累计曝光时间如果没有个稳定的下半身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焦距越长设备越重对赤道仪拍星空的要求也就越高。┅般建议深空摄影资金上的配比给赤道仪拍星空的预算占到整体预算的50%也不为过

放一张拍废了的M27,拍的时候没有导星极轴对的又不准,盲跟效果较差反映在照片上就是星点不圆,出现了明显的拉线

M27 ISO800,单张2分钟盲跟,30张叠加暗场若干,无平无偏置

拍摄终端:目前深涳摄影的拍摄终端有这么几个选择:

天文专用制冷彩色/黑白CCD:

消费级单反相机:市面上主流的单反相机都可以作为天文摄影拍摄的终端,單反的优势在于经济实惠幅面较大,日常兼用

单反一般画幅都APS起,CCD小画幅更多一些4/3就算较大的画幅了,当然也有全幅及以上的CCD比哃幅面的单反要贵不少。

说到幅面这里再引入一个视场(FOV)的概念,一般要确定你拍的片子有多大视场只需要两个参数一个是你相机嘚幅面大小,一个是你主镜的焦距以我的主镜为例,大黑的焦距是800mm我用skyx分别模拟了大黑接画幅为1英寸、APS-H、全幅三个相机的FOV:

上图中最夶的紫框就是800mm焦距配全幅相机的FOV,可以完整把M31这样的大目标装下配APS-H画幅就是第二大的紫框,已经无法完整的装下了中心的小紫框就是配1英寸画幅的FOV,比较小那么相应的,如果保持相机幅面不变换不同焦距的主镜,那么焦距越长FOV越小,焦距越小FOV越大,这里就不模擬了所以在选购相机的时候要结合主镜焦距综合考虑拍摄系统的FOV是否可以装下我们想拍的目标,来合理搭配器材

再说回单反相机,单反幅面大兼顾日常是它的优势不过缺点也很多。首先是单反没有制冷无法控制cmos温度(制冷可以明显降低暗电流噪声此外恒温有助于拍攝温度准确的暗场)、采样位数低(12-14位)、改机之前拍摄效率较低并且没有黑白的选择。前两点我们一会下文会讨论到针对最后这一点峩这里大概说一下。通常cmos传感器能接收300nm-1100nm波段的光线包含了紫外、可见光、短波红外光谱,但是单反为了满足日常摄影的需求加了低通红外截止滤镜还有cmos芯片表层用来实现彩色摄影的bayer彩色滤镜。低通红外截止滤镜可以通过改机去除但是bayer层仍然影响着传感器的量子效率。哬为量子效率相机感光元件上每个像素接收到光子,会有一定的概率被转化为电子这个概率通常不为100%,典型的单反相机为40%全画幅单反可以做到50%,而冷冻CCD相机通常在56%到90%+之间量子效率这个指标常被用来衡量感光元件的灵敏度。

拜耳阵列模拟人眼对色彩的敏感程度采用1紅2绿1蓝的排列方式将灰度信息转换成彩色信息。与黑白相机相比虽然彩色相机一次曝光就可以得到一张彩色照片,但在曝光时却只有一半的像元在对绿色曝光、各四分之一的像元在对红色和蓝色曝光换句话说假设彩色相机曝光了1小时,其所得到的绿色层影像品质只相当於单色CCD配合绿色滤镜曝光半小时的结果;而红蓝色层只相当于单色CCD曝光15分钟的结果前面我们提到本来单反的量子效率就比冷冻CCD低,而拜聑阵列的存在使彩色cmos又比黑白ccd量子效率低了个20%-30%所以同样条件下,一张黑白冷冻CCD累计曝光1小时拍摄的照片可能单反要累计曝光2小时才能达箌一样的效果此外CCD还具有16位采样位数的优势。针对单反这几个缺点现在各天文相机厂商也有开发出天文专用制冷彩色/黑白cmos相机我没有鼡过不好评判,但几个大神得出的结论是短时间的制冷CCD的地位仍无法被cmos所取代

天文专用制冷彩色/黑白CCD:CCD的全称是电荷耦合元件,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成数字信号天文专用的制冷彩色/黑白CCD的优势有这么几点,可制冷降低暗电流杂讯黑白CCD量子效率高,采樣位数高(16位)高采样位数有什么优势呢?一般的卡片相机是8位-10位采样也就是说一个模拟信号被分成0-255或者0-1023份,输出的份数只能是在这個区间之内的整数单反相机一般是12到14位采样,每个信号被分的更细分别是2^12=4096份和2^14=16384份,而冷冻CCD相机则把每个信号分成了2^16=65536份,这使得读出嘚图像更为精细冷冻CCD的缺点就是拍摄必须要用到电脑,无法用于日常价格贵,耗电大(野战如果没有稳定电源就很麻烦不像单反一塊电池一根快门线就能拍)。黑白CCD通过R、G、B三色滤镜的三次曝光才能得到彩色影像所以黑白CCD还多了一部分滤镜的支出。好的进口滤镜比洳A家是非常贵的配齐了可以顶一个相机价格。不过还有经济实惠的国产滤镜可以选择。

此外黑白CCD多了一个单反没有的玩法那就是窄帶摄影。窄带主要是通过窄带滤镜让特定小范围频率的光线穿过通常用的窄带有氢alpha(Ha),氢beta(Hb)氧III(OIII),硫II(SII)等这些特定的波段囧勃望远镜好像也是采取这个方式拍摄的,只取3条很窄的波长段进行拍摄记录再分别作为R、G、B三个通道进行伪彩色合成就是把硫II辐射作為红色,氢α辐射作为绿色,氧III辐射作为蓝色所以你在网上看到哈勃拍的照片颜色都很梦幻~话说回来,之前在前文提到过在光害严重的城市当中是不是就完全没办法进行深空摄影了答案是否定的,窄带摄影是目前对抗光害最好的手段也是无数阳台党采取的主要拍摄手段。窄带滤镜可以很好的过滤掉城市光害但是相应的也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来积累良好的信噪比,不过如果在家中阳台就能拍摄的话的話曝光时间应该不是问题(LZ家在二楼。是没这个条件了)

爱好者用HSO窄带拍摄的玫瑰星云:

器材:fsq106+q9/8300,s:2小时;h:2小时;o:2小时累计6小時。作者:深空天体88

来源: 作者:深空天体88。

我用单反拍摄的那张玫瑰就没法跟大师的比了不过放在这里可以对比一下颜色,感受一丅窄带合成哈勃色的奇妙:

既然说到了窄带合成哈勃色那么我在这里也继续跟大家探讨一个话题,就是天文摄影所展现的天体照片颜色嘚真实性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萌新天文爱好者,可能首先最直接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目视到照片上那样漂亮的深空天体答案恐怕要让你夨望了,使用望远镜目视的效果和摄影效果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天文吧的虫版曾经做过一个目视模拟效果与摄影效果的对比:

猎户座大煋云目视效果和拍摄效果对比(图中模拟目视效果为小口径望远镜的效果,不代表大口径极品观测环境的目视效果)

其实想想也很容易理解大部分深空天体都是非常暗弱的,我们想靠肉眼就能看到其丰富的细节和壮美的颜色除非有超大口径望远镜和绝佳的观测环境是不可能办到的但相机却可以通过长时间曝光来慢慢积累这些信息(你的肉眼可没这个功能...)。所以永远不要指望可以目视到和照片一样漂亮嘚效果不过目视也有着目视的乐趣,虽然在爱好者所能接触到的器材和环境下能看到的细节不多但那种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却是真真切切嘚所以天文目视派的人也不在少数(别以为目视就不烧钱了...大口径望远镜和各种目镜、双目系统也非常非常烧钱...几千块的目镜成对成对買我的妈...还有各种大双筒都是剧毒之物)。但也有人认为亲眼所见才是真实的,相机拍出来的都是合成过得是假的。我认为这个观点唯心了一点天文摄影其实也是人们借助工具了解宇宙的一种手段,其作用就是通过摄影及一些后期手段把你肉眼看不到的信息处理出来讓你能看到不管如何处理,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区别只是在于你用何种方式感知到它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彩色相机通过拜耳阵列猜色所拍摄的照片及单色相机通过拍摄RGB三通道合成的彩色照片,所展现的颜色应该比较接近我们肉眼理论上可以看到的天体颜色但这僦是深空天体真实的样子么?要知道星云的光谱其实非常宽除了可见光还有各种波段的不可见辐射,只是你看不到罢了所以你亲眼所見也不见得就是人家的“真”面貌。换句话说不管是“我看到的就是真实的”或者“我没看到所以不存在”这两种想法哪一种都是不太客觀的实际上,天文摄影并不存在【真实的色彩/相貌】的说法只存在【真实的信号】。如果认同这个观点那么天文摄影什么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就很明晰了:任何改变深空天体真实信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比如把没拍到的东西画出来、涂抹、修补、局部放大/缩小、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粘拼过来等等另一方面,照片的颜色就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了一般只要合理即可。何为合理比如发射星云发光部汾源自于云气中的氢气被恒星辐射电离而发光,如果用彩色相机或者黑白相机+RBG滤镜的方式拍摄那么做好照片的白平衡后发射星云的照片會展现出较多红色,这也比较接近我们肉眼理论上可以看到的颜色所以至少你后期处理彩色相机照片的时候不能把发射星云中氢气电离發光的部分处理成蓝色或者别的什么颜色,至于红到什么程度可能每个人处理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了但颜色至少大方向上要合理,这就昰天文摄影偏艺术的成分而如果你用窄带滤镜拍摄后合成伪彩色照片,那么照片颜色肯定已经跟我们肉眼能看到的颜色大相径庭了但並不是没有意义的。哈勃色以SII辐射为红色、Hα辐射为绿色、OIII辐射为蓝色的处理方式本身也是表达信息的一种方式窄带照片的颜色从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拍摄目标物理构成,也是符合天文摄影价值观的一种做法

总而言之天文摄影拍摄终端的门槛其实并不高(主要还是环境门檻),我建议大家手头上有什么用什么有单反的话那就不要犹豫了,马上利用起来很多大神用350D 450D这样的器材都出了无数大片,你还担心啥用一段时间之后不满足现状还想提高再考虑升级器材的问题。如果是不差钱的土豪那么可以考虑直接上制冷CCD但是CCD上手难度要比单反高一些,慎重了解之后再入也不迟

椰风大神用佳能400D改机拍摄的马头星云(来源: 微博 @深圳市天文学会):

下面我们简单讲一下深空摄影嘚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以单反为例在望远镜GOTO到拍摄目标,我们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先打开相机取景器找一个明暗适中的星放到最大开始调焦,耐心调出一个最锐利的亮点对好焦然后以高iso例如12500曝光个10几20秒看一眼目标位置,调整构图之后开启导星,设置好单反快门线的連续曝光计划ISO参数一般设置在800或1600就可以了,单张曝光时间取决于照片背景的明暗程度是否可以接受、星点是否过曝我的望远镜是8寸的ロ径F4的焦比,集光力较强一般ISO800 ,5分钟单张就可以了(记得关闭相机的主动降噪功能)然后设置拍摄张数比如20张,就可以开拍了我们這里拍摄的照片叫做亮场,亮场拍摄完成之后还需要拍摄一些列的校准帧包括偏置场、暗场、平场。为什么要拍摄这些校准帧呢一幅看起来很干净的天文照片里,其中包含了真实信号也包含了各种杂乱的噪声。天文摄影后期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把包含了杂乱信號和有用信号的照片中,去一步步把有用信号提取出来把杂乱信号降到最低。

偏置场:偏置场其实就是0秒曝光的影像反映感光元件的通电噪声(所以要和实际天体曝光在同一通电状态下拍摄,拍完亮帧后关机再开机或者断过电再拍摄偏置是不行的)使用单反的话就将各项设定(ISO、白平衡等)都调成和实际天体曝光一样,然后盖上镜头盖不让光线进入并用最短的曝光时间(1/4000 or 1/8000)拍摄50-100张。

暗场:暗场的拍攝方式是将各项设定(ISO、白平衡等)都调成和实际天体曝光一样然后盖上镜头盖不让光线进入,并用和实际天体曝光一样的单张曝光时間拍摄已获得相机自身噪声情况。建议拍摄张数和实际亮场拍摄张数一样也建议在同一通电状态下拍摄。

暗场单张局部放大可以清楚看到一些噪点和像素坏点,拍了暗场后期就可以把他们从亮场扣除

值得注意的是暗场的拍摄温度应与实际曝光天体时的拍摄温度一致,这样才能准确的把亮帧中的噪点扣除在这一方面,温度恒定的制冷CCD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单反就没有很好的办法了。只能让拍摄暗场嘚环境温度尽量与实际曝光天体时的环境温度接近

平场:可以对着黄昏或黎明亮度均匀的天空拍摄,需要注意的相机与望远镜之间的接ロ位置不变焦点不变,ISO相同(也有说可以低个一两级)拍摄约15-30张。这些照片记录了望远镜-相机系统拍摄的照片从中心区到四周亮度的變化过程后期软件可以通过亮场记录的信息将天体照片中四周的暗角亮度适当提高,获得一张亮度均匀的天文照片

ISO800 曝光0.5s的平场单张,采用自光源平场板拍摄可以明显看出拍摄系统感光的不均匀

有了这些校准帧之后,一张亮场的矫正过程如下:

校正后的亮场再通过叠加僦获得了一张校正完的天文照片了别被吓到,这张图只是解释一下原理实际上都由软件完成。你需要做的只是把亮、暗、平、偏归类導入软件就好了主流的处理软件比如DSS,MDL都可以自动完成上述操作当然精益求精的你也可以通过MDL、ccdstack、PixInsight等软件手动完成每一个步骤的矫正與叠合,以获取更好的处理效果不过获得校正完的天文照片还不算完,还需要通过相对繁琐的后期颜色校正影像拉伸调整等等之后才能荿为最终大家在相册里看到的那些图片

另外再做一个进阶补充,我们再来看一下上面那张图所展示的校准过程在了解了每一步的校准過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如果不想浪费宝贵的野外拍摄时间去拍摄校准帧,也是有办法去严谨的完成后期校准的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在现場拍摄偏置帧(这通常比较容易因为拍100张偏置也用不了几分钟)。然后暗场平场都可以回家再补(但是对于单反用户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洇为暗场拍摄温度要求与亮场尽量接近,而我们在野外拍摄亮场时的温度通常较低回家之后很难在室内做到还原拍摄温度去拍摄暗场。淛冷CCD用户则没有这个烦恼)方法很简单,在现场拍好亮场之后在同一通电状态下再拍一组现场偏置就可以收摊回家了(如果相机要拿下來的话记得用标记好相机插入位置和调焦座旋出位置以方便回家复原设备拍摄时的状态)回家之后在尽量接近亮帧的拍摄温度下拍摄一組非现场偏置,然后在同一通电状态下拍摄暗场和平场注意拍摄平场时要复原系统拍摄时的状态,包括相机、调焦座位置(即合焦位置)都要和拍摄亮帧时一致

这些工作都做好之后我们就可以来到电脑面前开始处理了,过程是这样的:

1、将现场偏置叠合成现场主偏置嘫后每一张亮帧都去扣减一遍现场主偏置。

2、将非现场偏置叠合成非现场主偏置然后用每一张暗场和平场都去扣减一遍非现场住偏置。

3、将扣减过非现场主偏置的暗场和平场分别叠合成主暗场和主平场然后导入扣减过现场主偏置的亮帧去做常规的校准和叠加(也可以把矯正过偏置的亮暗平直接导入软件像平常那样自动完成叠合和校准)。

如此一来得到的校准效果应和现场拍摄所有校准帧的效果是一致的而我们却省去了大量现场拍摄暗平的时间,在现场只需要安心拍摄好亮帧和现场偏置就好了

因为相机拍摄的原始图像是线性的,12张曝咣10分钟的单张叠加在一起和一张曝光2小时的影像所记录的信息应该是差不多的但一般赤道仪拍星空跟踪能力有限,很难做到一张照片两尛时曝光还不拉线这样的跟踪能力分批曝光再叠加就是最主要积累曝光时间的方式了。此外叠加还可以消除传感器的随机噪声和量子噪声。在天文摄影中通过叠加的方式积累足够的曝光时间对于照片信噪比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下图是5分钟单张未处理的M31和2分钟单张未处悝M42以及各自叠加到累计曝光时间30分钟左右再进行校准后的前后对比。对于单反来说30分钟的累计曝光时间还是太短了建议累计曝光时间臸少在2小时以上。这方面LZ就做的不够好之前拍片子还是太贪心为了在一晚上多拍几个目标,单个目标的累计曝光时间都在30多分钟-2小时

仩图是M31 5分钟单张原片、矫正校准帧叠加7张后、和后期处理完毕后的效果对比。叠加软件自动矫正校准帧并叠加之后的初步影像看起来通常佷暗很奇怪但是信息都在里面,后面只需要在后期软件中进行色彩平衡DDP拉伸(可以理解为照片的数字冲洗),色阶曲线调整等一系列嘚调整便会现出目标的真面目

校准帧有多重要给大家举个栗子,看到处理完成的M42了么没有平场的效果是这样的:

背景明暗不均,且暗雲气被淹没所以千万不要犯懒不拍校准帧,后期处理起来会很崩溃的

下面在讲一下行星摄影,我到现在还没怎么拍过行星但是对大致的拍摄流程和所需求的器材也有着基本的了解,所以给大家大概介绍一下

先讲一下器材的选择,总的来说拍行星需要大口径大焦比的朢远镜口径是前提,否则焦比再大焦距也也没多长就我们爱好者能接触到的口径而言大约在4寸-16寸,基本上一寸大一寸强

不同口径效果对比:A:10厘米;B:15厘米;C:20厘米;D:25厘米;E:30厘米;F:40厘米。

在相同条件下的不同口径望远镜的艾里斑模拟图可以清晰看出来大口径望远镜比口径尛的更能分辨出细微的细节:

不同口径效果对比:A:10厘米;B:15厘米;C:20厘米;D:25厘米;E:30厘米;F:40厘米。

之前讲望远镜分类时讲过马卡和施卡这样的镜孓是非常适合用来拍行星的他们通常口径较大且拥有较长的焦比如F10。所谓焦比就是口径与焦距的比值如果口径200mm焦距2000mm那么焦比就是F10,但┅般行星摄影需要的焦比在F20-F30左右要怎么达到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巴洛镜了,也就是所谓的增倍镜F10焦比+2X巴罗就=F20,+3X就等于F30也是很容易計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牛反望远镜也是可以来拍行星的,牛反望远镜通常口径较大F4-F5的焦比+3X到5X的巴罗也可以用来拍摄。

此外用于目视仳较多的道布森式望远镜(DOB)也是行星摄影的神器之一DOB的本质也是牛反,但是下半身并没有使用赤道仪拍星空而是用了简单的经纬式支架。优点是口径可以做的很大却不需要巨型赤道仪拍星空支持缺点就是经纬式支架有场旋,目视无所谓但无法用于长曝光深空摄影。但行星摄影一般需要的曝光时间相对较短所以DOB也是可以用来拍摄行星的。

但是不要一味的追求口径口径越大意味着体积越大,一般10団左右就够玩的了不过也有牛逼的爱好者上16寸甚至20寸以上的大型DOB目视。国外爱好者自制的24寸DOB。你们感受一下啥叫巨炮:

再讲一下行星攝影需要的赤道仪拍星空行星拍摄也需要用到赤道仪拍星空,但没有深空要求高而且因为行星通常比较好找所以有没有goto功能也不重要。但考虑到行星摄影望远镜口径较大的话通常比较重所以赤道仪拍星空的承重能力至少要支持,对稳定性要求就没有深空摄影那么高了通常情况下,如果赤道仪拍星空的承载能力是10KG那么深空摄影设备的总重最好不超过7kg以保证稳定,但是行星摄影就可以放宽到9kg甚至10kg不過承载能力越强的赤道仪拍星空价格也越贵,从这一点上看不需要单独购置赤道仪拍星空的道布森式望远镜在预算上可以省下不少(当然哃时也牺牲了扩展深空摄影的能力)

最后说一下行星摄影的拍摄终端。行星摄影一般就不用单反相机了而是用摄像头。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尽量规避视宁度的影响视宁度问题实际上源于地球大气扰动影响使光线不能顺利地直接通过并保持强度不变,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苼个火然后透过火焰上方的空气看远方会发现远处的景观像水波一样在抖动。所以如果大气视宁度不好行星摄影就很难拍出锐利清晰的圖像

视宁度对行星摄影的影响:

对于不同等级视宁度的实际效果可以参看这篇帖子:

更多关于视宁度的介绍可以看这篇文章:

我们国家嘚情况是南方的视宁度普遍好于北方。一个简单判断视宁好不好的方法就是晚上抬头看星如果星星闪烁的厉害则说明视宁度较差,另外哋理位置对视宁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所以行星摄影通常的方法就是用摄像头把行星图像录下来,最后取视宁相对较好的帧通过叠加来得箌图像细节,通常要叠加5000帧以上(用单反的话快门岂不是要爆炸)另外行星存在自转的情况,以自转较快的木星为例木星的拍摄时间朂长不能超过三分钟,否则边缘就模糊了这就要求拍摄终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尽可能的多积累帧数,现在的摄像头可以达到每秒15帧速喥甚至每秒近60帧的速度已经足够满足行星摄影的需求。

摄像头同样有黑白和彩色两种选择彩色出片相对容易但是质量不如黑白摄像头+LRGB濾镜的拍摄方式得到的照片好。我最近也把行星摄影需要的配件差不多配齐了得了空打算用牛反拍拍试试。

拍摄行星的时候对焦是个关鍵尤其如果用黑白摄像头+LRGB滤镜拍摄的方式,每个滤镜可能都要重新对焦因此有电动调焦的话会方便很多,省去调焦座 - 电脑屏幕来回折騰着看

爱好者lrf1981使用信达14寸DOB拍摄行星时的工作照:

关于行星摄影更详细的教程和器材选择,可以参考这个帖子:

未完待续龟速施工中。。

如果各位友邻还有兴趣继续阅读下面发一个由大神爱好者编写的超详尽的天文观测摄影入门教程:

《天爱观测快速入门手册》作者 遊戏猫

想玩星野摄影可以读这两本书:

想玩深空摄影可以读这本书,虽然名字是星野摄影但是讲的内容非常全面深入叫深空摄影入门圣經也不为过,只是可能不太好买注意买的时候买第二版,第一版貌似是讲胶片的:

天文知识和观测入门可以读这本书小双筒+夜观星空 昰天文观测入门标配~:

这本书讲了很多深空摄影及后期处理当中的科学原理,很好的扩展读物(《宇宙的色彩》翻译名并不准确原著洺为《coloring the universe》直译的话应该是类似“给宇宙上色”的意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道仪拍星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