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护理查房ppt评价

您的位置: &
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老年脑梗塞护理效果评价
优质期刊推荐相关资源推荐
作者其它资源推荐
【PPT】脑梗死病人的护理的用户评论脑梗死患者护理查房
大学城栏目:
空间栏目:
浏览:1948
患者& 周桃阳& 女 65岁,因意识模糊、高热、寒战半天平车入院,体格检查:T:39.1℃,BP:80/50mmHg,脉搏测不到,意识模糊,寒战,体查不合作,双瞳孔直径3.0mm,对光发射灵敏,颈软,下腹膨隆,耻骨上方可扪及胀大的膀胱,右侧肢体针刺无回缩,左侧肢体针刺有回缩,双手手指向尺侧偏斜,双膝关节屈曲,不能伸直,右下肢轻度肿胀,四肢冰冷,克、布、巴氏征均阴性。
1.2 健康史: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
1.3 身体状况:意识模糊
1.4 辅助检查:
& &&血常规WBC 白细胞:10.6×109/L, NEU 中性细胞数:9.8×109/L, LYM 淋巴细胞:0.77×109/L,RBC 红细胞:3.3×1012/L,HGB 血红蛋白:97.0g/L;1凝血四项:血浆纤维蛋白原:5.15g/L;1肾+2E4A+3糖:肌酐(干片法)Cr:284.0umol/L,尿素氮(干片法)BUN:26.2mmol/L,葡萄糖(干片法)GLU:6.2mmol/L,钠(干片法)Na:146mmol/L,氯(干片法)CL:108mmol/L;1尿常规:白细胞 WBC:
500(3+)cell/μL,尿胆原URO:0.3(+-)μmol/L,蛋白PRO:0.3(1+)g/L,尿潜血BLD:200(3+)cell/μL,酮体KET:0.5(+-)mmol/L,尿培养示大肠埃希菌,血培养示大肠埃希菌,CT示左侧大面积脑梗塞,左肾结石,双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轻度扩张积水。予以护脑、抗感染、补液、降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
P1 体液不足:与失液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体液平衡,表现为生命体征平稳、面色红润、肢体温暖、尿量正常。护理措施: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迅速建立2条静脉输液通道,大量快速补液,定时检测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病人的意识、面色色泽、肢端皮肤颜色及温度。评价:病人体液平衡,生命体征平稳。
P2 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护理目标:体温能得到有效控制,逐渐降至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1休息: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予以吸氧。2补充营养及水分。3降温:予以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予以药物降温,在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变化。 评价:病人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P3 尿路感染:与结石有关& 护理目标:逐步控制感染。 护理措施:遵医嘱每日予以2次会阴护理,多饮水,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评价:感染逐步控制。
P4 吞咽障碍:与意识障碍有关& 护理目标:能掌握恰当的进食方法,并主动配合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营养需要得到满足,吞咽功能逐渐恢复。& 护理措施:予以留置胃管并教会患者家属患者鼻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评价:已掌握进食方法,营养需要得到满足。
P5 语言沟通障碍:与语言中枢损害有关&& 护理目标:能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护理措施:予以心理护理,沟通方法的指导,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评价:病人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基本需要和情感。
P6躯体活动障碍:与运动中枢损害肢体瘫痪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及家属掌握肢体功能锻炼的方法并主动配合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躯体活动能力逐渐增强。& 护理措施:予以生活护理及安全护理,予以运动训练,病人肌力训练应从主力活动开始,鼓励主动活动,逐步训练抗阻力活动。& 评价:病人能逐渐恢复肢体功能。
P7焦虑及知识缺乏:与偏瘫及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目标: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措施:予以疾病知识的指导及健康宣教,予以心理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评价:目标实现。
P8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营养摄入减少有关& 护理目标:逐步改善营养失调情况。 护理措施食,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评价:护理目标实现。
P9失用综合征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偏瘫所致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目标:防止失用综合征的发生。 护理措施:肢体功能位,肢体进行被动运动。评价:护理目标实现。
P10潜在并发症:压疮、坠积性肺炎、脑栓塞、肺栓塞等。 护理目标:有效预防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措施:保持床单位整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口腔护理,保持患者 口腔的清洁和呼吸道的畅通;叮嘱患者养成准时排便的习惯,并给患者提供舒适的排便环境。评价:护理目标实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附件等)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用户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作品务请注明出处,机构云平台、个人云空间的建设权、管理权、所有权均归实名机构和实名师生所有,与世界大学城无关。
还能输入 2000 个html字符
排序方式: | |
正在获取文章列表
正在获取视频列表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总结.ppt3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脑梗塞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西丽医院内一科 王雪莲
主要内容 一、脑梗塞的概念 二、脑梗塞的早期临床表现 三、护理观察内容 四、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五、脑梗塞病人的健康教育 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常见临床类型 1.腔隙性脑梗塞: 是指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缺血性微梗死。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是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死的总称。
2.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 3.脑血栓形成:即通常所说的脑梗塞(脑梗),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软化坏死。 病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 2.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液成分改变:①血液粘滞性增高:如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②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等 1.血管壁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坏最常见。其次为先天性血管病,外伤、穿刺导致的血管损伤等 危 险 因 素 可干预的因素: ⑴ 高血压;⑵ 心脏病; ⑶ 糖尿病;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⑸ 吸烟、酗酒;⑹高脂血症; ⑺其他,如超重、体力活动减少等。 2. 无法干预的因素: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钱云芳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江苏常州 213001
  【摘 要】目的:为了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在我院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脑梗死患者共计54 例相关资料,随机分组护理后按照文中疗效标准进行数据统计,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差异性。结果:所有脑梗死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数据资料,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认知能力评分均值为(7.4&1.1)分,生活能力评分均值为(6.8&0.7)分,运动能力评分均值为(7.9&1.0)分,总分为(21.4&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分结果[(16.7&4.4)分](P&0.05)。结论:健康教育结合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老年;脑梗死;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5)-06-272-01
  脑梗死在临床上主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致残率较高,极大地影响了中老年人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文献研究报道[1]:在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探讨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笔者总结54 例相关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 年2 月-2015 年5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54 例,其中男性30 例和女性24例,年龄45 岁~72 岁,平均年龄为(58.2&12.7)岁,发病时间6h~11h,平均发病时间为(8.4&3.1)h。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符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类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梗死后偏瘫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排除脑出血患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排除因脑部肿瘤和严重的脑外伤导致的脑梗死者,排除存在重度认知障碍和痴呆患者。54 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 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27 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护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脑梗死患者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指导和压褥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护理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指导患者对肢体位置的摆放,使患侧肢体处于功能体位,防止患者关节出现痉挛现象。另外应嘱咐患者卧床时主要最多每隔两个小时翻身一次,防止患者出现深层静脉血栓,对久卧部位进行按摩(每次按摩20 分钟左右,每天两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等形成。另外,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和站位平衡训练,在患者肌力等级恢复至3 级以上时指导患者进行下床步行训练,最初可以协助患者起立和扶杆步行(注意对患者步态的矫正和训练),最后逐渐过渡至上下台阶的训练。在康复训练方面,早期正确摆放患肢位,防止肢体痉挛,保护关节功能。功能位与体位交换同时进行,每2 h 变换1 次。定时被动活动各个关节。2~3 次/d,0.5 h/次,每次活动时均进行按摩,进而过渡到重复性主动的运动,由大关节开始至小关节。病情平稳后逐渐开始床上主动训练,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康复治疗师站在患者侧面协助。
  1.3 疗效标准 根据Fugl-Meyer 评分量表[2]中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方面维度、生活能力方面维度和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维度三个维度项目,每项10 分,分值越大患者的疾病改善情况越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2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数据资料,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认知能力评分均值为(7.4&1.1)分,生活能力评分均值为(6.8&0.7)分,运动能力评分均值为(7.9&1.0)分,总分为(21.4&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分结果[(16.7&4.4)分](P&0.05),具体数据比较结果如下表1:表1:治疗三个月时患者各维度指标评分结果表
  3 讨论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高,以往护理中着重抢救生命,往往忽视了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因而致残率高。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3-4]。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做好脑梗死的康复护理以及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减少其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最大限度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发展我国的脑卒中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以及大力开展早期的康复指导和康复功能锻炼,不仅有助于提升脑梗死的临床护理质量,也将对脑梗死的院内和或院外护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与常规的护理方法相比,早期的运动训练护理能够活跃患肢的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病灶周围半暗区的神经细胞兴奋性,防止患者出现关节脱位和肢体变形现象,最大限度的重建脑部功能,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1]徐菱霜.情绪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临床效果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5):371-372.[2]孙园.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11):111-112.[3]杨晶.脑梗死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1):.[4]党玉兰,宋海瑞,郭玉芬等.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575.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梗死病人的护理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